大羅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98章 窮工業、富農業和殖民體系狂求月票,天朝之夢,大羅羅,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一直以來都有一個錯誤的觀念:貧窮落後的農業國和富裕發達的工業國。
這個觀點是錯的?
當然也不是全錯。工業化國家大多比較富裕,這是事實。但是以農牧業為支柱產業的國家也有發達富裕的。比如後世的澳大利亞、紐西蘭都是富國。
在19世紀中葉,世界上人均收入最高的國家則是美國、阿根廷可能還有蘭芳大公國,這幾國眼下都是以農業為經濟支柱的。而工業國英國勞動人民的收入,大概只有美國人的二分之一到三分之一,和蘭芳大工國的工人農民相比,他們的收入也是大大不如的!
不過,英國人的收入比起大明本土的老百姓,肯定還是要高許多的。因為大明本土現在是工業不發達,農業也不發達。屬於農業不發達的農業國,自然窮得底掉了。而窮得底掉的農業也不發達的農業國,又要如何發展起來成為富裕先進的工業國呢?
最快捷的路子就是剝削殖民地,再悽慘一點就是把本國農村當殖民地剝削!還好朱皇帝穿越的時間比較早,蝴蝶翅膀也夠大。19世紀中葉的中國在世界上好歹是個大國,進行一些必要的西化改革就有列強的實力。倒是不用狠著心去壓榨自己的農村了。而是可以透過擴張殖民地獲得市場和資源,這也是最典型的帝國主義發展道路,現在的新大明正走在這條帝國主義道路之上。
不過現在又出現了一個和21世紀的政治老師說的不一樣的情況。被剝削成為產品傾銷地和原材料產地的殖民地未必是窮的,而剝削殖民地的帝國主義也不一定是富的。雖然中國歷史上是慘兮兮的半殖民地,印度也是飽受壓迫的殖民地,這兩個國家都被剝削得挺慘的。但是美帝、澳大利亞、加拿大、紐西蘭這些富國同樣也是殖民地出生。就是中南美洲那些西班牙和葡萄牙的殖民地,在19世紀中葉的時候,也大多比它們曾經的宗主國富裕。
所以現在朱皇帝腦子裡已經漸漸形成了這樣的思路,讓中國移民佔據的富裕的殖民地或新土地成為大明本土工業化的推動力。用殖民地產出的農產品和原材料去交換大明本土的工業品,但是這樣的交換並不是不公平帶有掠奪性質的,而是能讓殖民地和新領地的人民生活的比大明本土的人民更加富裕。
也只有這樣。才能讓大明內地過剩的人口往富裕的殖民地和新領地轉移,在發展大明本土工業的同時,大幅拓展中國人的生存空間——其實他想要反過來讓大明漢地的4億多人過得比殖民地和新領地的老百姓富裕也是不大可能的。後者靠土地和資源就能過得很好,就如後世的澳大利亞、加拿大。前者就像後世的東亞工業國。全都是勞動致富,幹出來的現代化。
所以只能在很長一個時間段裡面保持較低的收入和生活水平……要不是這樣,一來工業沒有競爭力,二來在經濟上也做不到。而現在大明的東北地區和蘭芳大公國則是兩個非常成功的富裕殖民地範例,前者的人均gdp至少是漢地的10倍以上,後者起碼有15倍。
不過大明漢地的人口實在太多,地盤又大。如果想完成工業化,所需的市場和原材料肯定很多,不是蘭芳和東北能夠承擔的。所以朱濟世要儘可能的將大明周圍所有地廣人稀,資源豐富的土地都變成新領地或殖民地。其中當然包括將要被太平天國佔據的河中之地。
“不要怕太平天國做大。”
朱濟世坐直了身體。認真地道,“大明是不可能把所有的好地方都吞下去的。如東北、蘭芳、新疆、蒙古、交州這些,咱們都是可以吞下去的。而哈薩克汗國、中亞三汗國、暹羅、海峽殖民地、蘭印、澳大利亞、東西伯利亞、阿拉斯加、夏威夷、巴塔哥尼亞、緬甸、越南、菲律賓這些地盤,咱們就不大好往口袋裡裝了。至少現在不行,不能吃相太難看。
但是這些土地。大明也不能就這麼放過!即使不能吞併,也把它們納入大明的殖民體系當中!你們明白什麼叫殖民體系嗎?”
新的問題出來了,好像有點難度。在坐的幾個人都不明白,只是在琢磨,朱大皇帝的心也太黑了,真正是吃著碗裡看著盆裡想著鍋裡……
見大家都回答不了,朱皇帝就自問自答道:“所謂殖民體系。其實就是一個經濟迴圈體系……簡單一點說吧,就是咱們大明漢地發展工業,建設工廠,出口工業品。而那些大明的新領地、殖民地、藩屬國等等的,發展農業、礦業,出口農產品和礦產品交換大明漢地的工業品。同時。這些新領地和殖民地的金融、海關、經濟、教育等等最終都要和大明漢地一致,都要以大明漢地為核心,都要為大明漢地所掌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