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部分
閒來一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部分,改變人類命運的50場戰爭,閒來一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書包 網 。 想看書來
艱難的征服:馬拉塔戰役(1803)
Tough Conquest: Maratha
馬拉塔戰役在英軍戰爭史上是可圈可點的一戰。一支規模較小卻訓練有素的英國軍隊,成功擊敗裝備精良且久經磨鍊的當地軍隊。這表明,面對富有經驗的軍事對手時,不屈不撓的精神力量將能力挽狂瀾。
訓練有素的馬拉塔士兵 16世紀,伴隨著對美洲大陸的征服,歐洲再次出現了強大的帝國。憑藉先進的武器,歐洲士兵輕而易舉地征服了當地的古老文明。類似的勝利模式在世界其他地方也不斷重演,當地文明的先天不足在歐洲現代戰術面前顯得難以招架。俄羅斯佔領了西伯利亞,而葡萄牙、法、英等國在印度開設的貿易站,儼然成為入侵者的踏板。
莫臥兒王朝曾是南亞勢力最強的帝國,但其影響自1707年奧倫澤布去世後便開始逐漸式微。自此,印度各土邦王公紛紛宣佈脫離中央政權,形成了500多個土邦王國。這些王國由不同民族組成,彼此間經常會為爭奪領導權而爆發戰爭,但有時也聯合起來共同反抗入侵的英國人。而且,印度統治者並不像美洲土著對歐洲的軍事入侵那樣沒有絲毫招架之力,他們深諳其所面對的英軍特性。因而,當英國人自詡為是莫臥兒的接班人時,馬拉塔聯邦的一支當地部隊也要求獲得印度的統治權。這個聯邦由多個有權有勢的部族組成,首領被稱為白沙(相當於首席大臣)。
1775年…1782年、1803年…1805年、1817年…1818年,印英之間爆發了三場戰爭。
白沙與其他部族的首領不斷從法國、英國兩個競爭勁敵手中招募歐洲軍事顧問,請他們指導、改組軍隊,用大炮、火槍和西式軍事訓練來迅速武裝本土士兵。
在短短的一段時期內,當地軍隊的加農炮數量便發展為英軍的兩倍。
直到18世紀末,英國想威懾在印度的對手仍非易事。
然而,印度不斷地激起他們對財富的慾望…… 英軍情願以一場力量對比懸殊,但卻極富挑戰性的戰鬥來征服當地居民。在此背景之下,馬拉塔戰役爆發。從軍事角度來說,馬拉塔戰役在英軍戰爭史上成為可圈可點的一戰。40年後,指揮此次戰爭的英軍將領亞瑟·威爾斯利(即後來的威靈頓公爵)被問及他在戰場上的最輝煌時刻屬於哪一場戰鬥時,他毫不猶豫地答道:〃馬拉塔戰役!〃
溫文爾雅的強盜 1803年,英印之間的衝突再次發生……當時的孟加拉總督理查德·威爾斯將軍派其弟亞瑟·威爾斯利,向被霍爾卡部族打敗的白沙拔基婁二世提供保護,此舉招致其他部族的抗議,紛紛起來反對英國的干涉。這次英國人決定採取更暴力的干預手段來威懾印度。儘管此時威爾斯利總共只有4500名正規軍,而且他們大多數是印度兵,其中只有一半是騎兵,但威爾斯利仍信心十足地開始充分展示其作戰效率和戰略部署能力。
威爾斯利在這場戰爭中的軍需後勤工作方面所展示出的才能,常常被後來的軍事學家讚許有加,且為日後英軍在印度如何為軍隊提供補給提供了範例。在此之前,大多數軍隊是從途經之處掠奪軍需。這種做法不僅嚴重傷害了當地居民,還因當地人的反抗增加了戰鬥的難度。有鑑於此,威爾斯利採取了一種新的供給制度,即從駐地附近的商人手中購買食物以補給物資。這樣不僅減少了因掠奪而增加的戰鬥,同時也表達了軍隊對當地居民的善意。
此外,威爾斯利還下令將輜重搬運車留在諾尼安(音譯,Naulniah)村,用以築起防禦工事,然後親自騎馬外出調查敵人在馬拉塔的據點。他沒有采納嚮導們的說法,而是選取了他自己發現的適宜橫渡凱特納河的淺灘,從而使軍隊避免遭遇攻擊、行軍速度加快,甚至還因此擁有了能突襲敵軍的優勢。
隨後,威爾斯利調整了作戰方針,他將馬德拉斯印度兵安排在兩股常規英軍部隊中間,在後有追兵的情況下,開始向前方進發。馬拉塔人失去了河流的保護,但在人數和加農炮的規模上仍佔優勢。兩排大炮開始駁火。威爾斯利深知,如果戰鬥持續的話他將會處於失利的局面,因此他命令部隊立刻前進,由穿蘇格蘭裙的第78高地軍開路。
突破馬拉塔防線 直接進攻是獲勝的唯一辦法。英國士兵裝上刺刀,向訓練有素的馬拉塔軍隊發起猛烈衝鋒。顯然,馬拉塔的兩名司令…… 貝拉爾和辛迪亞缺乏威爾斯利那樣的勇氣,竟在戰鬥中退卻,只留下他們的高階歐洲顧問波曼(漢諾威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