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荊斬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5部分,說春秋第四部(完),披荊斬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泥沙俱下的時候,誰也不能犭蟲善其身。
在魯國,普通百姓對於繁瑣的周禮早已經不耐煩,而士們也很討厭各種各樣的等級制度。其實,不僅僅社會中下層對周禮越來越不感興趣,就是卿大夫乃至國君,對於周禮也並不嚴格遵守。
《左傳》及《國語》中都記載了魯國君臣的一些“違禮”之舉,如隱公到棠地觀漁,桓公取郜大鼎於宋而置於太廟,桓公與夫人姜氏一道到齊國去,莊公到齊國觀社,莊公丹桓宮之楹而刻其桷等等。
對於禮儀之邦來說,關起門來守不守禮其實都無所謂,可是,在外人面前一定要作出一副知禮守禮的架勢來,要不,怎麼販賣文化?就像如今的英國人,在國內怎樣酗酒怎樣衤果奔不要緊,在外國人面前一定要作出一副英國紳士的架勢來。
問題是,時間久了,魯國人連在外國人面前做做樣子的功夫也不願意做了。
——禮儀之邦
俗話說:周禮盡在魯矣。
現在來說說周禮,概括講來,周禮的內容應該包括禮義、禮儀或禮節、禮俗三個層面。禮義是抽象的禮的道德準則;禮儀或禮節是具體的禮樂制度,可大致分為吉、兇、軍、賓、嘉5大方面。細分之,有所謂“經禮三百,曲禮三千”之說,真可謂“繁文縟禮”,大而至於正攵治、軍事,小而至於衣冠、陳設,無不有義。這些禮儀都是本著忠、孝、信、義等準則推衍而來,目的是為了“明貴賤,辨等列,順少長”;禮俗即周人的社會風俗與道德習慣,它較禮節更細且繁,只是並無硬忄生規定。就主次而言,禮儀、禮節、禮俗是從屬於禮義的,因為禮的根本目標是維護等級制度,這才是其本質所在。
在所有諸侯國中,魯國是“周禮之父”周公的封國。因此,魯國初封時不僅受賜豐厚,而且還得到了不少特權。《禮記•;明堂位》記載說:“凡四代之器、服、官,魯兼用之。是故,魯,王禮也,天下傳之久矣。”周成王明確規定,周公的祭祀享受王的待遇,魯國可以“郊祭周公”。
因此,魯國天然就是周禮的模範國家。即便是王室,在經歷了西周變東周的動盪之後,在周禮上也已經不如魯國這麼齊備了。再加上魯國不僅有天子之禮,而且有諸侯之禮,對於諸侯更具有示範作用。
“周禮盡在魯矣。”這是當時全世界對魯國的評價,似乎也是事實。
禮儀之邦,絕對的禮儀之邦。
正因為魯國是禮儀之邦,各國諸侯瞭解周禮也往往到魯國學習。從前是中原諸侯國家,如今,就連秦國和楚國也派人來學習,他們也想早日甩掉蠻族的帽子,玩一玩文明牌。
魯國有專門的機構對外國人進行周禮培訓,靠這個每年掙到大筆的收入。
看看如今的大英帝國靠文化輸出、文化旅遊來維持經濟,靠老祖宗留下的那點遺蹟來支撐門面,這一點與當年的魯國是何其的相似。
販賣文化,魯國人在販賣文化。
——丟人現眼
轉眼間,魯僖公鞠躬盡瘁了,於是魯文公繼位。而藏文仲年歲漸高,執正攵一職就交給了魯僖公的弟弟公子遂,因為封邑在曲阜東門之外,又叫做東門襄仲,是東門這個姓的得姓始祖。
與藏文仲相比,東門襄仲的學問可就差得太遠了。
魯文公四年(前623年),衛國的寧俞來魯國聘問。按照魯國的習慣,同姓國家來的客人都是兄弟,接待標準要高於異姓國家。當然,齊國雖然是異姓國家,可是那是姥姥家,接待規格與同姓國家相同。所以,寧俞來到,接待規格很高。
魯文公親自請客,六卿作陪。不過,藏文仲請了例假。為什麼說是例假?因為老爺子年歲太大,身體不好,這種迎來送往的事忄青照例就不參加了。後來不知道為了什麼,例假成了月經的代名詞。
國君請客,那可不是胡吃悶喝,那是有講究的,吃什麼喝什麼奏什麼音樂都不是亂來的,都是按照周禮來的,一來表示鄭重,二來也是文化展銷。這一次,按照東門襄仲的佈置,伴奏音樂是《湛露》和《彤弓》兩首詩。按照規矩,寧俞就應該在席間答謝或者吟詩作答。可是沒想到寧俞只管吃,什麼話都沒說。
“哎,寧俞據說很聰明啊,怎麼這麼不懂規矩?來到禮儀之邦,一點禮也不講啊。”魯文公有點不高興,不過他覺得一定有什麼原因。
於是,散了席,文公就派東門襄仲去問問寧俞究竟是怎麼回事。
東門襄仲不去,因為他自己心裡沒底,他把這活改派了司馬公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