披荊斬棘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部分,說春秋第四部(完),披荊斬棘,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自己怎麼還會有今天的下場?

坦然也好,後悔也好,懊惱也好,一切都已經晚了。

十二月二十九日,胥童被殺,族滅。

回想當初隨同晉文公流亡的重臣,狐家、先家、趙家、胥家先後覆滅。還剩下哪一家?魏家。當初魏犨還因為不受重用而心懷不滿,如今看來,真是因礻咼得福了。

數一數狐先趙郤四大家族,哪一家的富貴超過了三代?

俗話說:富不過三代。

這句俗話應當是來自春秋。

六天之後,也就是轉年的一月五日,程滑殺了晉厲公。厲公被草草埋在翼城東門之外,規格相當於下大夫。按著常規,晉國國君薨後,應當埋葬在曲沃祖墳。

史官果然沒客氣,這樣記載:欒書、韓偃使程滑軾厲公。(《左傳》)

厲公諡號厲,也是個很糟糕的諡號。

順便,簡單介紹一下諡號的知識。

古代帝王、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後,朝廷或者家族根據他們的生平行為給予一種稱號以褒貶善惡,稱為諡或諡號。具體方式,就是用一兩個字對一個人的一生做一個概括的評價,算是蓋棺定論。

諡號制度形成,傳統說法是西周早期,即《逸周書•諡法解》中提到的周公制諡。諡號是周朝開始有的,但周文王、周武王不是諡號,是自稱,昭王穆王開始才是諡號。

諡號中,象文、武、明、睿、康、景、莊、宣、桓、穆、成等都是好字眼,惠是沒什麼能力的,厲、靈、幽、煬、懿都含有否定的意思,而且基本上都是死於非命的那種,哀、思也不是好詞,但還有點同忄青的意味。

大家可以回顧一下,各國的靈公、厲公、幽公、煬公、懿公都是被殺死的。

很多人在死前會留下一個願望,要求後世給自己一個怎樣的諡號。

《左傳》記載,楚成王死後,楚國先給他的諡號是靈,誰知成王死不瞑目,後來改成了成,這才滿意地閉上了眼睛。

而《國語》記載,楚共王臨死前嚴重反省了一下,要求自己諡號靈或者厲,因為自己當王的時候先後被晉國人和吳國人打貝攵了。到他薨了之後,大臣們認為諡號首先應該考慮的是功勞,之後才考慮過錯。共王雖然打了貝攵仗,但是也打了不少勝仗,楚國在他的領導下還是蓬勃發展的,而且他是個大度有為善於反思的君主,並且不是死於非命,怎麼說也不能叫靈王或者厲王,於是,為他諡號共,他就成了楚共王。

——晉悼公

殺了厲公,誰來接任?

厲公還沒有孩子,就算有孩子也不能繼任,厲公的兄弟呢?

欒書不傻,厲公的兄弟都已經是成人了,不好忽悠了。

“我看,把孫周接回來吧,聽說他名聲很好。”欒書建議,弄來弄去,自己成了繼承郤至的遺志了。

荀偃舉雙手贊成。

於是,全體透過。

為什麼要把孫周弄回來?因為孫周只有十四歲。十四歲的孩子,好忽悠。

欒書一定沒有認真學習過歷史,欒書一定不知道鄭莊公的故事。

十三歲的孩子都那麼厲害,十四歲的難道就不行?

如果欒書見過孫周的話,打死他也不會去迎孫周了。

不管怎樣,欒書派出荀罌和士會的二兒子、也就是士燮的弟弟士魴兩人前往偉大首都,迎請孫週迴來繼位。

要說欒書還是個比較厚道的人,沒有像當初趙盾派趙穿去迎接晉成公那樣派自己的人去,而是派了荀罌和士魴。

郤至沒有殺害厲公,把孫周弄回來。卻是欒書殺害了厲公,把孫周弄回來了。

來說是非者,必是是非人。往往來揭發別人要做什麼的人,其實就是他自己想要做什麼。

荀罌和士魴到偉大首都拜見了孫周,之後兩個人就知道這個小孩不簡單,今後要老老實實做人了。

孫周隨著兩位大夫回國,來到清原這個地方,晉國的卿大夫們就已經在這裡迎接了。這個時候,孫周還不是國君,因此在級別上與卿相當。所以,大家基本上也就平起平坐,開了個懇談會。

欒書先來了一段開場白,說了一頓什麼“歷史的重任歷史忄生地落在了公孫周的身上”等套話,最後歡迎孫周發表講話。

十四歲的小孩要說話了,通常,十四歲的小孩看見這個場合連話都說不出來了,可是,孫周不是通常的小孩,他是孫周。

“各位,我從來沒有想到過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人魚崽崽今天也想養霸總

聞聲有無

隨身帶著ipad

絢爛冬季

殿下我只是你的護衛

蝴蝶的出走

男神,過氣不候

卷耳

六零小甜妻

修身齊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