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找山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部分,中國紀事,尋找山吹,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同時,他也期待商業活動能為更廣闊的社會變革提供某種幫助。比起那座平移自慕尼黑的啤酒城,真正令他驕傲的是兩年前他和朋友們在德國的杜塞爾多夫市興建的“中國中心”,他試圖將中國的文化、藝術、食品、音樂展現在歐洲人面前。
你需要相信些什麼(3)
曹克波對於父輩價值觀的繼承,與他的雄心勃勃、開放性,對於每一項日常工作的執著,像是為中國正處於斷層期的中國商業倫理提供某種啟發。人們會習慣性地說,是清教倫理為西方資本主義的興起提供了精神動力,但事實上,如果你耐心觀察中國近代的商業史,你會發現類似的價值觀也同樣存在。在馬克斯·韋伯的框架中,勤奮與節儉是資本主義最重要的兩項品質,在中國文化中也同樣至關重要。
中國商業中太多的投機主義、太多的自滿,缺少根本性的驅動力,因為商業環境缺乏可期待性。有時候,與權力的關係、或是一次恰好的投機,可以將一個人迅速推到中心的位置,這種成功,不是源自於艱苦的努力,不是源自對於商業活動的真正的熱愛與尊敬。同時,這些暫時的成就又是多麼脆弱,它可能再度被權力剝奪,或是因為一次社會動盪,甚至是政治的改變,而變得一無所有。生活在中國的商人們,總是被各種政治、社會的不確定性所困擾,他們缺乏繼續拓展的激勵,值得理解。商業倫理的建立,必須藉助與政治、法治與文化對應的改善。
曹克波的價值觀的建立,得益於蘇南的商業傳統,江陰市的親商業姿態,父子傳統所帶來的穩定性(在中國,家族傳統一直是對抗社會動盪的最有效的方式,至今似乎仍是),還有他對於西方價值觀的理解。它們都融合在一起,變成了我們期待的商業倫理。真正的商人,不僅僅是將商業活動視作達到某種目的的手段,這些行為應該來自於你內心的召喚,你在每一項決策中、每一臺機器的改進中、每一次對員工的培訓中,都得到了某種深深的滿足感,都是拓展你生活意義的一部分。
中國的方式(1)
紀念紅軍長征勝利70週年的演出舞臺上那些戰士的面孔,一排排電腦桌,貴陽市警察們的1200輛摩托車,廣東一家工廠的職工的宿舍樓陽臺,一家胡椒廠的黑色的原料缸,一家購物中心的扶手電梯……這些人與物,數量龐大,整齊劃一,每個個體模糊不清。將這組照片命名為“中國模式”,在這個標題下是一句簡單的說明:“A unique look more than a billion overlapping lives”。
這組照片給我的感覺既清晰又複雜。我們早已熟悉了西方媒體熱衷的象徵手法,在網路熱席捲中國時,雜誌的封面上一個綠色軍帽,原來的紅色五角星,被置換成@;在SARS流行時,則是戴上了口罩的毛澤東畫像;在形容臺灣海峽兩岸的緊張情緒時,是一條紅色的大龍和一條綠色小龍的糾纏……
一個國家對自己的形象的認識,和一個旁觀者的看法往往截然不同。我記得日本歷史學家梅棹忠夫關於世界地圖的有趣發現:在美國出售的世界地圖,是以北美與拉美這塊大陸為中心的,或者以大西洋為中心來描繪地球形象的;而在日本的世界地圖上,日本跑到了中央位置,英國和北美則被安排到邊緣;而在中國,我們都知道,那隻雄雞才是世界的中心。
我對於外來者對中國做出的過份概念化的描述,不再感到不安。因為我們也在粗暴地理解對方,誰能說我們對於美國、對於日本或是任何一個國家與地區的看法不充滿著深深的偏見。
人們總是容易把握住那些最顯而易見的元素,儘管很有可能,這種元素在生活其中的人們眼中早已習以為常,甚至進行某種自我欺騙式的視而不見。我可以想像,中國人在第一次看到安東尼奧尼的《中國》時的震驚和憤怒——我們將你視作中國人民的朋友,你呈現出的卻不是那個火紅的革命熱忱,而是在一個包裹在藍色服裝下刻板的中國。因此,重要的是,你如何學會站在別人的角度,觀察自己,獲得對自身的新見解。
我知道這組照片在表面的戲劇性背後的真實性,在告別了那個全民一致性年代至少30年後,集體主義、趨同的、單調的思維模式仍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發揮著主導作用。我們在歡呼一個多元化社會的出現,卻發現這種表面的多元化,在本質上存在著多麼強的一致性。我們的社會的確像是一個個雷同的複製品的集合:幾乎每個城市都修建了空曠卻無人使用的人民廣場;幾乎每家電視臺都在進行某種選秀活動;在江浙一帶的富裕起來的鄉村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