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羅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79章 翰林騎士,隨朕出城看金賊去!(再,大宋有種,大羅羅,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才三十個?
聽到趙楷報出的取士數量,下面一群舉子就都露出失望的表情了!
三年一次大比,一次才取三十個進士......雖然中了進士能直接入翰林學士院,成為天子近臣,看上去前途光明。
但是數量實在太少了,這個中籤率也太低了,全天下那麼多計程車子,怎麼夠分?
“官家,一科取士三十人也太少了吧?”
“是啊,我等苦讀不易,您就多給幾個......幾百個額度吧!”
“官家,老拙讀了一輩子的聖賢書,如今終於學問有成,如果還和以前一樣,老拙至少有個特奏名進士可以中啊!”
“官家,天下間的讀書人如此之多,便是一科取三千都僧多粥少,三十如何夠分?”
“對啊,天下那麼多的官等人去做,一科三十個進士哪裡夠用?”
“請官家無論如何再多給些名額吧!”
等一群陝西士子回過味兒來,也不舉手了,都張開喉嚨嚷嚷了起來——今兒不是言者無罪嗎?那就得放開了發言啊!
得據理力爭啊!
要不然一科三十士的額度敲定,大家夥兒還怎麼當官?
什麼?還有明法、明算、明工、明醫、明農、明匠等實科可以考?那也得會啊!
宋朝早期,還有更早的五代隋唐時,科舉考試倒是不唯進士,而是有一大堆的雜科和進士科一塊兒考的。可是從北宋中後期開始,科舉考試開始出現“諸科皆下品、唯有進士高”的局面。
一方面進士科的取士人數越來越多,在官場上的前途越來越好;一方面雜科越來越受歧視,地位比武官和宦官都不如。
靠技術當官的,在宋朝叫伎術官......花魁娘子叫伎女,都是一個“伎”啊!
而且雜科也不容易學啊,律法、算數、營造、醫學、農牧、匠作......哪一門都不比《四書五經》容易,學這些又難又沒用的,還不如好好讀書去考進士呢!
考得人少了,朝廷也不重視,所以到了後來乾脆就不開雜科了,就是文武兩科進士讓人來考。
而且文武兩科主要都是考作文......只是文進士的題目從《四書五經》中找,武進士的題目從《武經七書》中找。
另外,武進士需要考一下拉弓——不能算考射箭,因為不需要中靶,能拉弓就算透過。
所以有兩把子氣力的讀書人,只要把作文寫好了,再把《武經七書》背一遍,就算兼修文武了。
如果沒有力氣,也考不上文進士,那麼只需要多過幾場發解試,混個免解的資格,就能往特奏名進士發展了。
從價效比而言,學寫作文是最划算的!
可怎麼一來,不僅砍人的活兒幹不好,連科學技術也會停滯不前啊!
原因很簡單,朝廷不重用,下面的知識分子就不去鑽研,也許有那麼幾個讀書人會在作文寫煩了的時候研究一下雜學,但終究是極少數......而科學技術這事兒不能光靠不認字的文盲手藝人去搞啊!
科學是第一生產力啊!
而且,趙楷還是有一肚子的“第一生產力”等著傳授呢!
而在傳授之前,他不得先踅摸一批懂點科學技術的讀書人?不得靠他們把各式各樣的學堂給支撐起來?
所以進士科的數量一定得大大的壓縮,同時......進士還得精品化!
進士必須比雜科入仕和立功當官更難,地主階級知識分子的熱情才會從《四書五經》轉向雜科實學,轉向從軍立功啊!
而精品化後的進士,因為都是允文允武的人才,既可以從軍打仗,也能發去前線地區當地方官,可以大用的比例自然就高了。
不過趙楷所推行的這套新科舉政策,肯定會招致讀書人的反彈......這也在他的意料之中,這也是趙楷把這次科舉會試的地點擺到開封府的原因!
對於現在的群情激憤,他也早有準備!
“咚咚咚咚......”
就在紫宸殿前的舉子們“暢所欲言”的時候,一陣急促而沉悶的鼓聲忽然響了起來!
而且越來越響,越來越急!
現在開封府可是一座前線堡壘啊!
這鼓聲是什麼意思?
是預警嗎?
金賊來襲?
還是黃河大壩......
想到如潮而來的金賊和比金賊還可怕的洪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