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羅羅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04章 明君趙桓,還有點慫(求訂閱,求月,大宋有種,大羅羅,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回稟官家,此事官家早就吩咐過,臣等不敢怠慢。”知樞密院事徐處仁顯然早就和聶山、趙明誠商量好,當下就出班奏道,“首先,御營新軍各部應該統一編制、裝具、器械,還應該統一訓練、行軍、紮營、佈陣的法度,務求御營各軍、各將、各部完全一致。”
“如何才可做到完全一致?”
看書福利關注公眾..號書友大本營,每天看書抽現金/點幣!
“應該由樞密院和兵部制定編制法度、訓練法度、行軍法度、紮營法度、出戰法度,所有武進士出身的武官在得到差遣之前,必須要上述五法度,並且由樞密院負責考核,透過者才能任官。”
“說得好!”
趙桓連連點頭,對徐處仁所奏之方法非常滿意。
“官家稱讚,臣不敢獨當,聶尚書、趙侍郎和臣一塊反覆商議了許久,才有了這點辦法。”徐處仁倒沒忘記為聶山、趙明誠表一下功。
不過徐處仁、聶山、趙明誠三人其實也不是原創,他們並不商量出了這麼一條“標準化建軍”的方案,而是從隔壁趙楷那裡抄了作業。
這套標準化的東西,在趙楷這一代人看來,根本就是天經地義的。所以趙楷的府兵軍制也是儘可能走標準化的路子,軍府系統內的折衝府,軍隊系統的各軍、將、部、隊的編制都是統一的。
不過裝具、器械卻沒條件統一——趙楷窮啊,得下面人自備許多裝具器械,當然沒辦法統一了,但他還是命人定了一個指導性的“裝具器械示範圖表”,讓下面的人參考。
至於訓練、行軍、紮營、佈陣等事務,也都制定了統一的法度。
而這麼一套標準化的規章法度,雖然被合稱為《府兵諸法度》,並沒有被趙楷藏著掖著只供府兵系統專用,而是下發給了下面的州府軍,以供他們作為整頓鄉軍的參考。
不過現在是“天有二趙”,有不少不知道能不能算貳臣(應該不能算,最多是一點五臣)的傢伙在“二趙”之間跳槽,所以就有人把趙楷的樞密院發下去的《府兵諸法度》帶去了江東,獻給了金陵天子趙桓的樞密院。
徐處仁、聶山、趙明誠等人都懂得三人行必有我師的道理,而且還善於抄作業,因此就拿《府兵諸法度》來參考,也制定了一個《新軍諸法度》。
當然了,兩本“諸法度”除了標準化的思路差不多,步軍將的編制差不多,其它方面相差甚遠。
“還有什麼好辦法,都一一說與朕聽。”趙桓來了興致,繼續發問。
“稟官家,”兵部尚書聶山接過話題,“除了統一法度之外,御營新軍還應該杜絕空額、佔役、剋扣等陋習,必須足餉、足糧、足額。而為了確保各將的官長不會貪汙剋扣,臣等三人以為,新軍各將的正、副將,都應該有武進士的出身,大部分的部將也應該是武進士的出身。
而行伍出身的武人,最多隻能到部將。而且無論正將、副將、部將、準備將(部的副將)等職,都應該設有任期,定期輪換,才能避免養成勢力。
至於行伍出功賞的問題,臣等以為應該多賞錢財,謹慎授官......畢竟勇武不畏死就可以立功了,而當官可難多了。以功授官,實是取亂之道。”
此言一出,朝堂之上,立刻就是一片稱善。
當然要稱善了!
趙楷推行授田府兵,又搞軍功爵,制定《十二勳位制》,將土地和當官這兩件事和殺敵立功掛鉤,直接動了文人士大夫的乳酪。
而趙桓的金陵政權,實際上就是一個文士政權,上上下下都反對軍功爵啊!
趙桓在反對《軍功爵》的問題上,當然也是和群臣一致的——他要贊成《軍功爵》了,那幫文官還能支援他嗎?
要比軍功......趙楷應該當官家啊!
“以功授官,的確是取亂之道!”趙桓的語氣異常堅定,“朕寧願從牙縫中省下錢財犒軍,也不能濫授官職,讓沒有真才實學的人當官!”
“官家聖明!”
趙桓的表態,立刻贏得了群臣的一致擁護。
趙桓顯得非常得意,頓了頓又問:“不知這次準備辦多少個將的新軍?”
兵部侍郎,留著老大一把鬍子,看上去非常生猛的趙明誠出列道:“回稟官家,臣等商議之後,覺得這次可以募新兵二十萬,編成一百個將,每將的兵額都是兩千人,設正將一人、副將一人、部將兩人、準備將四人......其中正將、副將都兼領一部,實際上就是一將四部二十隊的編制。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