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部分,三國風雲人物正解,博搏,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與樊城之軍相合,兵力上佔有優勢,之所以能稍戰即敗,全軍覆沒,是由統將用兵上的嚴重失誤導致的。
第一,“兵聞拙速,未睹巧之久也。”(《作戰篇》)援兵一至,本當內外夾擊,以求速勝,但于禁在與荊州兵交鋒幾日且並無失利的情況下,卻令軍隊移屯于山後,擺開了久峙的架勢,這種消極避戰的思想和援兵的使命不大相符,也違背了用兵的基本原則。
第二,孫子曰: “凡處軍,相敵;絕山依谷,視生處高”,“凡軍好高而惡下,貴陽而賤陰,養生而處實”(《行軍篇》)。兵法又云: “險形者,我先居之,必居高陽以待敵。”(《地形篇》)一句話,軍隊宜避開陰溼之處,駐紮於高地。于禁在多雨的秋季令自己的軍隊屯於谷窪之地,無視天時、地利的因素,這是用兵上一個致命的錯誤。
第三,兵法上對統兵之將有一些基本的要求: “將者,智、信、仁、勇、嚴也。”(《計篇》)曹軍主將於禁不懂基本的用兵之法,屢犯錯誤;且心嫉龐德成功,一再對其用“魏王戒旨”相壓服,兵敗後又乞哀求降,“必生(指貪生畏怯),可虜也”。看來他是絕對不符合任將條件的。曹軍副將龐德以必死的決心去赴戰,然而,“必死,可殺也”(《九變篇》)。兵法認為將帥輕生決死,就有被殺的危險,一味逞血氣之勇的龐德看來也不完全符合任將的條件。
關羽水淹曹軍,大獲全勝,既不是實力過分強大,也不是戰術策略上有出奇制勝的特別高招。而是他作為富有經驗的將領,注意到了天時、地利的特點,利用了曹軍將領對自然條件的疏忽及其用兵的失誤。巨大的勝利不乏僥倖的成分。
上篇:《風雲人物 青梅煮酒論英雄 第三部分》
道家和兵家的混合型人才——司馬懿[霸氣 書庫 ·電子書下載樂園—Www。Qisuu。Com]
司馬懿,字仲達,是曹魏集團內部成長起來的優秀將領。曹操爭奪張魯的漢中時,他以主簿身份隨軍,其後為曹操提出過許多極有見地的戰略策略,他的才幹深得曹操的賞識,因而成為操臨死時的託孤人之一。曹丕繼位後,司馬懿忠心輔佐,屢獻奇謀。孔明在劉備死後修復了吳蜀關係,曹丕決意伐吳,臨行前封司馬懿為尚書僕射,留存許昌,主持國政,回朝後封他為撫軍大將軍,曹丕死時他仍是託孤人之一。曹睿繼位後,封司馬懿為驃騎大將軍,上表鎮守西涼,總督雍、涼等處兵馬。孔明伐魏前,對司馬懿深有顧慮,遂使用反間計,使曹睿罷免了他的兵權,司馬懿遂被削職回鄉,在宛城閒住。孔明入寇中原,戰果輝煌,魏國無有敵手。司馬懿在太傅鍾繇的保舉下官復原職,並被曹睿加封為平西都督。司馬懿一復職,即就近平定了降將孟達的叛亂,曹睿授給他遇事先斬後奏的特權,令他出關破蜀。司馬懿奉詔迎敵,一開始就以重兵奪取蜀兵佔據的咽喉重地街亭,使諸葛亮全域性被動,只好全線撤退。其後,司馬懿與大將軍曹真相配合,在祁山一帶防禦蜀兵,使諸葛亮屢戰無功,無法得手。諸葛亮死後,曹睿封司馬懿為太尉、總督軍馬,負責魏國的所有邊防事務。燕王公孫淵在遼東反叛,司馬懿出奇制勝,大敗公孫淵於襄平。曹睿死時,將太子曹芳特意託付於司馬懿。曹芳繼位後,大將軍曹爽暗中排擠司馬懿,並讓曹芳加懿為太傅以削其兵權。司馬懿佯裝病重,麻痺曹爽,在曹爽陪魏帝外出之際,于都城發動兵變,奪回了兵權。事後,曹芳封司馬懿為丞相,加九錫,並令其與二子司馬師、司馬昭同掌國事,魏國政權至此盡歸司馬氏。司馬懿死後,司馬氏繼續掌握魏國政權,直至司馬昭的兒子司馬炎逼迫魏帝禪位,建立晉國。
司馬懿是魏國後期的擎天之柱,是晉國政權的實際創始人,他的領導性格在如下三個方面顯得尤其出眾。
上篇:《風雲人物 青梅煮酒論英雄 第三部分》
棋逢對手、司馬王牌對諸葛王牌
司馬懿首先是一名戰略家,自隨曹操出戰起,他在軍事上提出過許多重大的建議,這些建議均顯示了他戰略上的深謀遠慮,有些建議的實施甚至對當時的天下形勢發生了重大的影響。曹操奪取漢中後,司馬懿以主簿身份向操建議說: “劉備以詐力取劉璋,蜀人尚未歸心。今主公已得漢中,益州震動,可速進兵攻之,勢必瓦解。”(第六十七回)劉曄也贊成司馬懿的建議,但曹操不願“得隴望蜀”,遂未採納這個建議。連劉備的心腹官員法正、孔明也將這看成是曹操用兵的一次憾事,曹操本人後來對這次錯失良機也感到非常後悔。劉備自立為漢中王后,曹操非常惱怒,欲起傾國之兵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