博搏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部分,三國風雲人物正解,博搏,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旦這一季節性節日。
對於永續性的大雨天氣,孔明也是能憑經驗測定並在戰爭中加以利用的。有一次司馬懿引四十萬大軍,詐稱八十萬殺奔漢中而來,聲勢甚大。孔明得知這個訊息後,遂派張嶷、王平引一千兵去陳倉道防禦魏兵。二人面面相覷,哀告說: “丞相欲殺某二人,就此請殺,只不敢去。”孔明對二人解釋說: “吾昨夜仰觀天文,見畢星躔於太陰之分,此月內必有大雨淋漓,魏兵雖有四十萬,安敢深入山險之地?……”(第九十九回)二人聽罷,才高高興興地領兵而去。孔明又讓他的十萬後應部隊準備防雨之物,等待出征。後來,大雨連下一月,山水不絕。魏兵馬無糧草,軍器盡溼,兵士連睡覺的地方也沒有,怨氣很大,遂班師回國。這裡,孔明利用了大雨天氣,以較少的兵力對付敵人幾十萬軍馬,使自己的大軍未受損失,又贏得了休整的時間。
赤壁之戰舊址
孔明一出祁山後收降姜維,一路順利。魏將曹真派人去西羌求救,西羌國王遂派十五萬“鐵車兵”夾攻蜀兵,蜀兵交戰失利,來告孔明,時當十二月冬。孔明得知了羌兵的情況後對眾將說: “今彤雲密佈,朔風緊急,天將降雪,吾計可施矣。”(第九十四回)遂挖下坑塹,表面覆蓋,任雪埋之,然後引誘羌兵追趕,結果鐵車多滑入坑中,自相踐踏,倖存者又被孔明伏兵衝殺,羌兵大敗。這裡下雪天氣給蜀兵造成了用計的有利條件: 一是大雪覆蓋了坑塹表面,不露痕跡;二是鐵車在雪地中緊溜急行,收煞不住,前面的車掉入坑中,後面的車即使看見,也無法收止;三是雪地中便於蜀兵四周埋伏。
孔明伐中原,路途艱險,交通困難,時常是糧草不繼。有一次,他選定隴西麥熟的季節出兵,在軍中乏糧時他派人去隴上割麥就食。他利用麥子將收未收的時機,就地取食,將敵方的物資資源化歸己有。
赤壁大戰時,孫劉聯軍指揮部決定對曹操實行火攻,但隆冬季節只有西北風,曹兵隔江在西北方,聯軍在東南方,曹兵在上風頭的位置,聯軍若放火去燒,只會傷了自家戰船。當時真是“萬事俱備,只欠東風”。這時,孔明願為聯軍憑天借到三日三夜東南大風,以應戰爭急需,並約定十一月二十日甲子。周瑜為之撥兵築壇,等候動靜,在約定日子的當夜三更時分,果然東南風大起,聯軍乘風出擊,火燒赤壁,大敗曹兵。還在孔明隨周瑜剛出兵時,他就告訴劉備說: “但看東南風起,亮必還矣。”(第四十五回)吩咐劉備於十一月二十甲子派趙雲駕船在約定的地點等候他。
十一月二十日是什麼日子呢?原來那天是冬至之日。地球在圍繞太陽公轉的軌道上有得到日照最多和得到日照最少的兩個日子,這會引起地球表面各種氣候的變化,古人雖不瞭解這樣深層的道理,但卻發現了這兩個轉折性日子的存在,分別命之為“夏至”和“冬至”,並用“夏至一陰生”,“冬至一陽生”來概括這兩個日子後的氣候變化規律。按照這個規律,冬至之前,如果陰氣旺盛,在長江沿岸表現為西北風,那麼冬至之後,陽氣生長,風向則要發生變化,表現為東南風。諸葛亮正是在隨季節而生的氣候變化規律上大做文章,貪天之功,神乎其神,迷惑了周瑜。其實,諸葛亮即使在起風的當天,對是否有風尚無絕對的把握。他對身邊的魯肅說: “子敬自往軍中相助公瑾調兵,倘亮所祈無用,不可有怪。”(第四十九回)有人認為,諸葛亮能知道起東南風的日子,是他事先在江岸漁民中瞭解當地氣候變化的特點而知道的。當然不能排除這一可能,孔明若能這樣做就更好。然而,孔明若是知道了“冬至一陽生”的氣候變化規律,就可以準確地把握起東風的時間了。赤壁東南風大起時,程昱提醒曹操加以提防,操笑著回答: “冬至一陽生,來複之時,安得無東南風?何足為怪!”(第四十九回)既然曹操也知道這種氣候變化的規律,那孔明當然就更可能掌握和運用這一規律了。
時逢冬至,自有東南風起於江岸,孔明所以向周瑜詐稱自己借風,一是要故弄玄虛,貪天之功為己有,在破曹戰役中“爭”得一份大功,作為日後佔有荊州的重要藉口。例如一次魯肅來索要荊州,他就提出: “若非我借東南風,周郎安能展半籌之功?”(第五十四回)詐稱借風的第二個原因是他要擺脫周瑜,迅速回到自己軍中,調兵遣將,與周瑜爭奪曹操失地。事實上,孔明為他離開周瑜營寨,事先做了許多準備工作: 第一,吩咐劉備在甲子東南風起時派趙雲在指定地點接應;第二,以祭壇借風為名離開周瑜營寨,既擺脫了周瑜的直接監視,又造成對他的麻痺;第三,起風的當天尋找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