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就是結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4部分,再說長江,這就是結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的笛聲。
到新家以來,他和家人努力地適應著這裡的新環境,學著種黃豆、種小麥、種葡萄,開過三輪,也辦過商店和理髮店。這兩年,他和妻子開始做起了家鄉風味辣醬。
冉應福:我的註冊,核定的食用商品是第29類,今年正月才批下來的。
記者:現在周邊的人對你們的辣醬評價怎麼樣?
冉應福:都說吃麵條、吃大饃好吃,都那樣說的。我這個是越陳越好,跟百年老窖一樣,越放越香越好吃。
在縣政府的幫助下,冉應福帶領鄉親們建起了6個標準化養殖小區,現在每年人均收入也由原來在老家的850元提高到3000元。這裡原來是一處農場,移民們落腳以後,就有了正式地名,叫做“豐峽村”:長豐的豐,三峽的峽,中國地圖上一個新的地名誕生了。
遠遠的在老家那一頭,大壩的建設不眠不休。2004年,三峽水庫蓄水到135米的水位,已經一年多了。
青山依舊,江水照流,瞿塘峽口的江面,果然升高了許多,這是大溪人世世代代未曾看到過的風光。大溪老家的面貌也已改變,千年的騾馬古道、村莊院落,再也尋不到原來的蹤跡。標記在山坡上蓄水水位的數字,也給更多人帶來了改變生活和命運的希望。
從老房子的視窗望去,峽口青山深處,156米水位線以下的12戶人家,成為國務院規劃的第二批外遷移民,也是大溪的最後一批外遷移民。胡志滿家,便是其中之一。
57歲的胡志滿一家7口人,和祖輩一樣,也是在江水湍急的瞿塘峽裡,以捕魚為生。雖然過兩天就要搬遷了,但是一大清早,他還是帶著兩個打工歸來的兒子,在江上打魚。這是他最後一次流連江面。
臨走前一天,村民們開了一個移民座談會。這幾年,他們聽到了許多外遷鄉親的好訊息。胡志滿和即將外遷的鄉親們,對移民他鄉有了更多的期待和嚮往。
座談會上有人唱起了山歌:情妹妹坐在沙樹林/麻雀子打架是鬧沉沉/鴉雀子打架它為爭草/鳳凰打架它為爭那個窩/情妹妹打架她爭情哥。
和每一天一樣,胡志滿的兒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