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95部分,將血,忙,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員們就是在圍繞著轄下的田畝在辦事,沒辦法,田為國之本,這個重點是不會變更的。
不扯那麼遠,正月十六過去,京師終於略略恢復了平靜。
各處衙門也正式開始署理政務,今年比之去年要輕鬆一些,不用為西北戰事操勞。
但今年春耕之後,將要發生的戰事依舊牽動著朝臣們的心。
很多人都知道,東邊的大軍已經如箭在弦,不論河洛,還是河中,都已經平靜了五六個年頭,大軍空耗糧餉,卻無所事事,如今一戰而定西夏,東邊的大軍很可能已經急不可耐,只等朝廷旨意到來了。
不過讓人安心的是,東邊大軍其實一直在備戰,士氣飽滿,糧草充足,不會像伐夏之戰那般倉促,朝廷應對起來,要輕鬆的多。
尤其是,經過一場滅國之戰,大秦的國庫反而更充盈了一些,西夏數百年積聚,差不多都被大將軍趙石搬回了京師,據說,來年開春,還要陸續有著西邊送過來的虜獲進京。
這讓朝臣們很有信心,在今年發動中原戰事……
但在軍國大略上,還是樞密院和兵部的話語權最重,按照如今大秦越來越分明的政局,文臣們顯然已經被排除在了戰略制定之外。
不管他們甘不甘心,無論是樞密院,還是兵部,現在從上到下,都有從軍軍旅的經歷,即便裡面有一些文人,憑藉著曾經在軍中參贊軍務的資歷進入其中,也只佔少數。
這樣的地方,對文臣的排斥,是顯而易見的。
文臣們想要插手,憑藉著讀上幾本兵書戰策,或是在軍中巡視過之類,得到的那點東西,真的不夠看。
將軍們也許在口舌爭辯中佔不到什麼上風,但只要說起軍中細務,文臣們也就開始吞吞吐吐了,而這樣的人,在如今的樞密院和兵部,根本無法站穩腳跟。
可以說,軍政兩事,在大秦實現了初步的分離,這對大秦來說,是有著好處的,但還是那句話,只就政治而言,所有的事情,都是利弊參半,也許今日之良謀,異日便成毒酒,誰能說的清楚呢,說到底,最終還要看人們怎麼想,怎麼做了。
不管怎麼說,就戰事上的發言權,如今在樞密院和兵部這裡。
所以,正月十七,大將軍趙石準時來到了樞密院。
他這位樞密副使,算得上是頭一次真正準時上班兒,當然,伐夏戰事之前,他也曾在此處署理過軍務,但那會兒多是事急從權之舉,身上掛著的樞密副使之職,顯然是虛銜。
但現在不同了,軍職多已卸下,只剩下樞密副使這麼一個看上去光鮮的實職了。
本來,他想著到這裡晃上一圈,便去城外,瞧瞧自家兒子,然後再仔細看看,國武監現在到底是個什麼模樣了。
但一紙傳召,讓他頓時便脫不開身了。
樞密使李承乾召各位大人到正堂議事,換句話說,就是要開個會,新官到任,總要有些舉措,趙石這些日子過的很安閒,卻是忘了這個。
他這個樞密副使算是新來的,而樞密使李承乾,以及另外一位樞密副使張承,也是新鮮出爐。
說起來,張承比他們要辛苦的多,正月初七才趕到京師,正趕上各衙門休息,他這樣的新任重臣,無法悄無聲息的完成述職過程。
所以,先是進宮面見聖上,之後拜訪親朋好友,到了現在,還沒在吏部記檔。
不過,任命已經在中書入冊,又已經面聖完畢,吏部那裡的入檔也不過是走個過程,只需派個部下過去,也就給辦了。
趙石不管那麼多,張承入宮面聖之後,頭一個拜見的便是他,然後才去的樞密使李承乾府邸,親疏之意表達的很明白。
現在讓張承有些焦慮的是,老父時日無多,他這一來一回可不便宜,如果那邊喪訊過來,他還要回去,辛苦自不必提,這新任的樞密副使之職該怎麼辦?這才是他擔心的地方。
其實這也是儒家統治之下的官員們最糾結的地方,忠孝不能兩全。
當然,在見到趙石的時候,話不是這麼說的,但意思很明白,守喪三載,對於他這個年紀的朝廷重臣來說,將是致命的三年,三年之後,有著趙石在,樞密副使之職不用擔心什麼,但很可能樞密使之位是不用指望了……
趙石心裡嗤之以鼻,張家好幾個兄弟呢,照大秦現在的情形,還能讓你守喪三年?
這麼個說法,其實還是想得到他的承諾而已,作為他的舊部,又有著張峰聚的情面在,趙石也不為己甚,只是讓他安心等著,不用過於憂慮云云。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