忙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41部分,將血,忙,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
武將們想要開疆拓土,建立功勳,不會太過在乎百姓如何,國庫又是如何。對國家政權又有著怎樣的威脅,他們所追求的就是壓倒性的力量,為此,他們可以捨棄掉很多東西,其實,這也正是軍國主義思想的一種直接體現。
而李承乾的提議,之所以會得到趙石和種燧以及樞密院,兵部上下的支援,也正因為這些人中大部分都曾經上過戰場,出身于軍旅的緣故。
文臣們自然不同。他們頭一個想到的是不是戰勝敵人,而是百姓民生以及政治上的種種考量。
兩種截然不同的思維。在樞密使李承乾送上奏疏之後,立即碰的火花四射,甚至一下便壓倒了殿前司禁軍整編諸事的議論,成為朝廷上下矚目的焦點。
這一次,文武大臣們再不沒有什麼退讓的舉動了,奏摺雪花般送入宮中,來到皇帝陛下的案頭,言辭也越來越是激烈。
樞密院,中書,六部,都是議論紛紛,激烈的爭辯,整日裡都可以隨處聽聞。
有些滑稽的是,向來暴躁直接的武臣們很沉得住氣,按部就班的一邊討論著建軍事宜,為樞密使大人查缺補漏,並積極推動事情的進展,一邊還在商討殿前司禁軍的整編事宜,在為將要到來的大規模軍隊整編做著準備。
而以城府深沉著稱,也更注重政治手腕的文臣們,卻是紅了眼,開始在朝堂之上大肆抨擊樞密院和兵部官吏,甚至有的人已經直接將居心叵測這樣的字眼掛在了嘴邊,矛頭直指幾位樞密重臣。
無論是中書,還是吏部,戶部,開始漸漸有了限制軍權的呼聲。
這無疑是失控的一種先兆……
幾次廷議都是爭吵中結束,文武重臣們的辯論,就算是文臣們靠著便給的口舌壓倒武臣,武臣們也沒有絲毫退讓的打算。
這樣的碰撞是十分罕見的,和此時的紛亂相比,年前時候的文武之爭,顯得就過於平淡了。
這並非是一種常態,而是矛盾積累而引發的必然來到的一場政治較量。
因為功勳愈來愈著,加上一統中原的雄心必然要靠武人來完成,無論是朝堂上的武臣,還是軍中的將領,都希望得到更多的權柄,在朝堂上有更多的話語權。
而文臣們天然也有著壓制武人的責任感,對於越來越不服管束的驕兵悍將的不滿,累積下來,也就有了這樣一個局面。
這無關對錯,權力上的爭奪,理念上的碰撞,都促成了這一切。
實際上,這樣的碰撞來的早了些,一般來說,這樣的政爭都會發生在天下大定的前後,表現出來,便是功臣名將們的紛紛隕落,歷朝開國君主們,趁著這樣一個機會,將有功之臣們順手除掉,來奠定皇權的威嚴。
但現在,大秦的這場風波,卻發生在一個不尷不尬的時刻,偶然和必然揉合在一起,終於在大秦成武七年初爆發了出來。
細細想來,之所以會發生這樣的事情,不得不說,晉國公趙石在其中扮演了關鍵性的角色。
不用懷疑,看上去,這件事跟趙石關係不大,更非是其一力引發,但只要想想前因後果,便會明白,如今這番動盪的局面,和趙石本人脫不開干係。
大秦急劇擴張的疆域,有一多半都是趙石之功,吐蕃,蜀中南蠻,草原部族,紛紛臣服於大秦腳下。
這樣急劇的擴張,給大秦臣民造成的衝擊是空前的,無論文武,在這樣一個局面之下,在思維之上,都會自然而然的發生變化。
武人們感到越發振奮,也有了底氣,文人們在渴望名標青史的同時,也對武人們開始越發警惕。
而功勳赫赫的大將軍趙石回到長安,更是攪動了長安風雨。
可以說,如果大將軍趙石不在京師,向京軍,殿前司禁軍改編這樣的事情,都將一拖再拖,不會像現在這樣,推進的如此迅速果斷。
這樣一來,也就明白了,晉國公趙石坐鎮京師,給了武臣們多大的鼓勵,無論是樞密使李承乾,還是樞密副使張承,兵部尚書成巒,都有著自己的抱負,也都想要趁此時機,大展手腳。
而大將軍趙石對皇帝陛下的影響是如此的清晰,也順便給這些大臣們加強了信心。
嗯,用更淺白一些的話來說,趙石給了他們膽量,讓他們覺得,只要取得了大將軍趙石的支援,一些存在心底的野望,便有了實現的可能,更不惜為此一搏。
這樣潛在的變化,即便是趙石本人,也不會體會的過於清晰,但無疑,他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無論是將直面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