霞不掩玉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0章 波濤暗湧,[綜清]清蒸大排檔,霞不掩玉,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填滿廊道僅容人立的空間,除非他們能變成紙張般薄,否則休想避過。
此種由機括髮動的超級勁弩,比諸一般弩弓發出的弩箭,要厲害百倍。
唯一躲避之法,就是立即把門關上,躲在門後。或者已極快的收手到達對面,將機關關上,眾人才能一同透過。
可是如此密集的箭雨,就算憑陳近南的身手,也無法反應這麼快。
鄭克爽用目光示意了一下陳近南,兩人心中默契,陳近南點點頭帶著眾人向後退了數步。
“二公子,您小心。”言語中難言擔心,鄭克爽對他笑了笑,抽出腰間長劍,一個縱步,閃身向前。
\"叮叮\"兩聲,鄭克爽的長劍已經擊飛了迎面射來的兩枝勁箭。
他用的都是卸勁的手法,令箭頭失準錯開。
餘勢不止下,竟硬生生破壁深入盈寸,可想箭失的力道之大!
猶如暴風驟雨般的強勁箭雨,封閉了整個空間,白衣男子卻是面色如常,身影飄逸迅捷,幾個眨眼的功夫,竟已經到抵達長廊盡處。
陳近南看到男子安全到達終於送了口氣,當眾人到達長廊對面時,這才發現左方出現另一廊道,連線另一空間。
穿過廊道後,眾人高舉火熠。定睛一看,立時愕然以對,面前是兩個一摸一樣的四道石門!
這個尋寶,不過是,才剛剛開始而已!
——————————————
相隔千里之遙的京城,此刻吳三桂欲意造反的事情已經暗中彙報到了京城,康熙小皇帝震怒當即下旨給明珠、索額圖準備庭議撤藩之事。
次日清晨,康熙便召集眾王公大臣,在太和殿上商議軍國大事,小皇帝居中坐於龍椅,親王、郡王、貝勒、貝子、大學士、尚書等大臣分班站立。
康熙拿出了朱國治呈來得奏摺,說道:“雲南巡撫朱國治上奏,吳三桂養兵買馬有意謀反,對於這件事該當如何,大家分別奏來。”
諸王公大臣傳閱奏章後,康親王說道:“回皇上:依奴才愚見,不如削藩,讓平西王吳三桂交出兵權。”
康熙道:“何以見得?你且說來。”
傑書道:“上次三藩藩主自請撤藩,皇上你您體恤他們的功勞和才幹因而拒絕。可是沒想到吳三掛包有歹心,這樣的奸臣如何能容?”
康熙點了點頭。
保和殿大學士衛周祚白髮白鬚,年紀甚老,說道:“以臣愚見,憑朱國治一人之言,並不能當真。此事須三思而行,不若朝廷溫旨慰勉,側邊警告試探一番,說三藩功勳卓著,皇上甚為倚重,須當用心辦事,為王室屏藩。撤藩之事,應慎重為之。”
康熙道:“照你看,三藩不撤的為是?”
衛周祚道:“聖上明鑑:老子言道:‘佳兵不祥’,就算是好兵,也是不祥的。又有人考據,那‘佳’字乃‘惟’字之誤,‘惟兵不祥’,那更加說得明白了。老子又有言道:‘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吳三桂自鎮守雲南以來,地方安寧,蠻夷不擾,本朝南方迄無邊患,倘若將他遷往遼東,雲貴一帶或有他患。”
康熙思量片刻,心在自己親政沒有多久,確實不是該用兵的時候,撤藩之後,西南少了重鎮,說不定會有邊患。吳三桂兵甲精良,素具威望,蠻夷懾服。一加調動,是福是禍,難以逆料。
小皇帝點了點頭說道:“兵兇戰危,古有明訓。一有徵伐之事,不免生靈塗炭。可是三藩每年的開支已佔國庫支出一半,早已力足可敵國,而今吳三已暗中勾結其他勢力,意圖謀反。你們說朕如下溫旨慰勉,旁敲側擊警告一番,這事就可了結麼?”
索額圖心知皇帝必要對付三番,又見康熙對眾人的議論不置可否,料想小皇帝必定不想此時與吳三桂打仗,說道:“吳、尚、耿三人都善於用兵,倘若朝廷撤藩,三藩竟然抗命,雲南、貴州、廣東、福建、廣西五省同時發兵,說不定還有其他反叛出兵響應,倒也不易應付。照奴才看來,吳三桂和尚可喜年紀都老得很了,已不久人世,不妨等上幾年,先穩住他們,我們也好暗中積蓄實力。到時候不管是撤藩,還是打仗都有把握得多了。”
康熙微微一笑,說道:“你這是老成持重的打算。”
索額圖還道是皇上誇獎,忙磕頭謝恩,道:“奴才為國家計議大事,不敢不盡忠竭慮,以策萬全。”
小皇帝微笑著走下了黃金龍椅,英俊的面上看出不半絲不悅,只是那太過明亮的眼中蘊含深意,不清不淡的問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