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格1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部分,追尋商業中國,風格1,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統尼克松訪華時,羅德里克還採訪過“乒乓外交”。在他漫長的記者生涯中,羅德里克採寫過大量膾炙人口的涉華文章和評論。多年以後,羅德里克又激動地評論起了即將在北京舉辦的奧林匹克運動會,他說道:“在數百萬美國人都十分熟悉的國度裡舉辦了一屆不太令人激動的冬奧會(柏林冬奧會)之後,北京奧運會肯定將具備一個國際性轟動事件所應有的全部要素——神秘、金錢、爭議和壯觀的場面。它讓西方有機會透過媒體和電視一瞥這個過去知之甚少的國度,其古老的文明被兩個截然不同的哲學家——孔子和卡爾·馬克思——所主宰。”他對北京奧運會充滿著希望:“中國經濟取得了8%到10%的年增長率,這令人們又驚奇又羨慕,中國希望北京奧運會能夠推動這一程序。數百家商店的貨架上已經擺滿了與奧運會有關的產品。當然,中國也希望能從奧運會帶來的旅遊和貿易中收穫更多。不過最重要的是,中國希望收穫用金錢買不到的東西——鄰國的友善和尊重,以及中國曾在古代作為一個輝煌的中央王國所贏得的威望。”
另一位也與毛澤東有關的人——羅斯·特里爾,則在這年剛完成《毛澤東傳》一書。他十分肯定地認為中國正在成為亞洲一支令人望而生畏的經濟力量,儘管中國人的平均生活狀況在當時的亞洲還是不富裕的,更不用說和西方相比。1980年特里爾還對2000年的中國做了一些預測,他認為在2000年中國不大可能把人均GDP提高到1 000美元(中國2000年的人均GDP是7 858元,當年人民幣和美元的兌換比例是8?2784∶1)。 資料來源:《中國統計年鑑2006年》。而且由於人口太多,“經濟增長率絕不會十分快”。但進入21世紀之後,特里爾又這樣提醒美國人中國的威脅:“中國要取代美國成為東亞的主要影響力。不幸的是,華盛頓領導的阿富汗和伊拉克戰爭都分散了布什政府和美國公眾的注意力,沒有注意北京在為未來的東亞霸主地位做準備。美國應該密切關注這些動向。”
虹←橋←書←吧←BOOK。←
第13節:1980年現實主義(3)
中國此時已經開始坦率地公開談論已故主席毛澤東的錯誤。《人民日報》在7月4日的文章中說:“一個人的個人好惡可以影響全國時,災難性的錯誤是不可避免的。”《人民日報》的“特約評論員”寫道:“要總結過去的把領袖個人神化的教訓,使這種悲劇不致重演。”美聯社認為這篇文章並沒有把將中國引入這種局面的責任完全歸咎於毛澤東一人,而是“中國的封建習慣勢力以及某些人出於野心而利用對個人的盲目崇拜也是造成毛澤東被神化的原因”。
《華爾街日報》認為,甚至《人民日報》也開始出現了變化。就在不久前,《人民日報》報道了河北一個村莊的姑娘愛上另外一個村莊小夥子的故事。當這個姑娘的父母反對時,她跑到男朋友家去了。媽媽隨後去那裡,把她的女兒痛打一頓,並砸壞女兒男朋友家裡的傢俱。女兒把這一爭吵上訴人民法院,在人民法院的支援下,最後說服媽媽同意了這樁婚事。美國人對這樣的報道十分驚訝,因為就在不久前,這還是一家他們看來在其文章中到處使用“走狗”和“走資派”字樣的報紙。這家報紙曾經整版整版地刊登空洞的政治說教文章,而今天的《人民日報》和以前刊登長篇的好鬥文章時已經不一樣了,當時的文章擅長用骯髒的字眼來形容它的敵人,並擅長偽造新聞。一位主編回顧了當時這家報紙是如何吹噓中國形勢大好的情況的,儘管那時中國的經濟形勢已經到了崩潰的邊緣。他說,讀者一直感到納悶,如果形勢真這麼好,“為什麼市場上買不到東西呢”?但現在,《人民日報》已經恢復了刊登讀者的來信,出版了彩色的、刊登漫畫等內容的副刊,副刊每週出一次。過去一年多來,《人民日報》由於揭發了管理不善現象和貪汙行為而威望有所提高。報社甚至從北京派出了一個40人的記者班子到全國各地去揭露不正當行為,這種有魄力的報道正在改變《人民日報》的沉悶版面。
社會也出現了一些變化。“北京的鄧麗君”李谷一正受到熱烈歡迎。但圍繞她的爭論也不少,有褒有貶。她演唱的電影《小花》中的歌曲《絨花》和電視劇《三峽的傳說》中的《鄉戀》等歌曲,儘管受到了聽眾的熱烈歡迎,但是也有人說這些只是在酒館和酒吧間唱的歌曲,是與資本主義社會娛樂生活的情調一致的,是頹廢的。甚至有人批評她的歌是“亡國之音”。儘管有這些爭論,但要聽李谷一唱歌,就得午夜2點就去排隊買票。在1980年的上半年,李谷一就演出了2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