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部分,愛恨都已傾城,九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日出》主題及內容都很好,只是場景中穿插過多而顯得雜亂。一語中的。
往日的斑斕就這麼在腦間浮光掠影著,那過去的時代,就好像一場生動的傳奇劇,往日的人物皮影似的在腦海中游走,原本平凡的生活,經過藝術的選擇而分外迷人,我們的尋找是一種回溯,因為有選擇,所以精彩。
可當我們走入北總布衚衕的時候,卻怎麼也找不到3號。當年火燒趙家樓的遺址赫然在立,牆掛金匾,姿勢勇猛一如往日,可那個灰城裡頂時髦一簇沙龍,卻彷彿打入民間的皇家金枝,不施粉黛,隱姓埋名藏身於市井中,泯然眾人。尋尋覓覓,四處查問,我們才知道,當年的3號已經成了24號。
我們不敢有太多期許。戰爭的洗禮,歲月的變遷,多少大事件發生過,多少人痛苦過,這小小的文學沙龍,又能有多大支撐力,去承載北平這老城的歷史?那活潑的太太客廳,作為1930年代知識分子聚集的一個富有情趣的所在,在當今盛世,這才作為一種有情趣的文化留存,慢慢浮現在世人的眼中,至於舊址,能不能留存下來,難說。若是有人問:那巴黎的街頭的一個咖啡館,為什麼都能儲存幾百年,我們難得出了別緻的沙龍,為什麼就不能儲存、維護?
何止千千萬萬!只能說,我們有我們的國情,人世間的種種不得已,我們可以感慨,但終究也得接受歷史的遺贈。重建?大可不必,興與廢都自有一種情調,一夜建起的圓明園,有何意趣?我們心頭的一段哀思,反倒因廢墟的存在而繁盛。
果不其然,太太的客廳陷落了。
二十四號的門道很窄,朝北的門,正對著一堵灰牆(估計是後來改建的)。那紅漆的門臉,已然斑駁,隔壁小飯館的廚房擠壓著它,不時地薰染出油氣沖天的炊煙。門口頹然地放著一隻烤山芋用的大爐子,幾輛破舊的腳踏車歪靠在牆邊。院子裡更糟,舊房屋已然倒塌,取而代之的是一棟生硬的筒子樓,彷彿從天而降似的佔據了整個中心地帶。一株沒有名目的樹伴著地上的沒有名目的野草旁逸斜出地生長著,向我們演繹著一種蒼茫。我們繞過筒子樓,發現後院還有一排房子,高高的窗戶,依稀可見當年景觀。那房門口的兩隻鴨子在啄食水盆裡的死蝦,我們突兀的來訪驚擾它們用餐,它們忍不住嘎嘎叫起來。主人聞聲推門而出,望見我們,兩眼圓瞪,呵斥道:“你們想幹什麼?!”面面相覷。
山不在高,有仙則靈,水不在深,有龍則靈。北總布衚衕三號,也許從來都沒有什麼特別,但偏有一方別緻的客廳成全了它,眼前淒涼,也只因那歷史的短暫的遺忘,而後呢,這裡將會變成怎樣,是推倒重建摩天大樓,還是繼續小巷鎖深秋?
折戟沉沙鐵未銷,太太客廳的蛛絲馬跡,現在蕭然地展現在我們面前,為之奈何?憑弔罷了。傷心橋上春波綠,曾有驚鴻照影來。曾經的美麗,如今的蕭索,後人感慨系之。
。 最好的txt下載網
在認識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1)
讀林徽因的流亡歲月,不禁駭然,轉而又肅然起敬。
從北平北總布衚衕3號太太的客廳,到四川李莊某個破舊的小院子,抗戰八年裡,林徽因走過的路,是中國千萬老一輩知識分子走過的路。
他們顛沛流離,卻堅忍樂觀。戰火連天,他們始終不放棄自己的理想和事業。在這充滿荊棘與炮火的征途上,林徽因始終病著,看她這時期的照片,可以明顯感覺到她容貌的巨大變化:由清麗轉清癯,但她眼睛裡仍然有光。
林徽因那優雅的氣質,在跳脫出雍容的客廳之後,一頭扎進煩亂艱辛的流亡生活中,風吹雨打,百轉千回……可它並沒有被埋沒,反倒因為周圍的晦暗,而襯出了一線閃光。這閃光,彷彿一顆珍珠埋藏在粗黃的沙礫中,經大浪淘洗,終顯出自己真實的模樣。
北平時代,太太的客廳裡的林徽因,可貴的是一種優雅的情調,這情調,是從中西文化的交融中淬鍊出的花朵,豔而不俗;而流亡中的林徽因,最可貴的,則是她代表了千千萬萬堅忍的中國女性,她們於孤陋的一角,默默承受著傷痛、貧窮、恐懼和孤獨,日日遙望黑暗天幕中的北斗,祈盼,等待一線曙光。
在認識生活的真相之後依然熱愛生活,這種平凡人生命或可湧現的英雄主義,在流亡中的林徽因身上倒映了出來。
經歷了這麼多,林徽因從一個犀利雍容的少婦,轉身邁入圓融寬厚的中老年。生命太短,未盡的事業卻那麼長,還有什麼好計較的呢?
八年抗戰,無形中改變了中國知識分子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