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米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部分,愛恨都已傾城,九米,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我無力挽住你迅忽如彗星之生命,我只有把剩下的淚流到你墳頭,直到我不能來看你的時候。
評梅
此番言辭發自肺腑,憂傷絕美,但不知為什麼,我卻始終感覺這片語裡,有種過於強大的向死之力,這裡面有對生命的尊重,但同時正因為有尊重,所以當不滿足時,就容易徹底放棄,從生的一端,走向死的一端。悲到極處,奈何不悽哀至此,愛情的殺傷力,從來巨大。羅密歐與朱麗葉,為愛赴黃泉;杜麗娘,為愛生而死,又因愛死而生;石評梅愛情最悽絕處,就在於她總是欲罷不能,相對於廬隱的敢愛敢恨,她有太多猶疑,不該付出時付出,該出手時又遲遲不肯出手,愛情太講天時地利,過了那村沒那店,高石的最終錯過,石評梅要負一定責任。可如果不錯過,石評梅又怎麼能讓自己相信,她是愛高君宇的?評梅筆下那句“矛盾而生,矛盾而死”,恰恰道出了愛情與人生的悲哀處,在的時候不覺得,覺得的時候,只覺得澌澌地流走。
石評梅:獨身是誰的錯(2)
石評梅是怨豔的,這種怨豔,彷彿也只有一樹紅梅可以比擬:萬芳歸去,一枝獨秀,遙對千山白雪,茫茫大地,看著雪地上並排遠去的腳印,不能不倍感孤苦,這滿樹風光,還能不能等到春暖花開?只有梅花知此恨,恨命運,恨人生,還是恨那個時代?石評梅天生有種藝術家氣質,她能從這“恨”中,看清人生的虛無,又從虛無裡,打撈出悽美,演化成篇,構築一章章絕豔的詩句。熱淚凝固了,便鑄成悲哀,這悲哀裡,有纏不清的過去,和猜不透的未來。
第一次戀愛失敗後,石評梅似乎便有意開始走向一種藝術化人生。她自覺心已傷透,情願化身小說中悲劇的女主角,演一出悽豔的人生戲劇。這樣的人生,是絕望混合著美,像粉色的錦綾下,覆蓋著骷髏。
廬隱的一部《象牙戒指》,感傷地敘寫了石高戀愛始末。這是女作家為紀念好友石評梅,而作的傳記。這部傳記體小說,雖終屬小說,但當中基本情節線條,大的走向,應該大致符合石評梅與高君宇戀愛的基本情況,即便中間情節對話難免虛構,書中的曹君,我們也不能把他同高君宇烈士劃等號。可作為與石評梅交之甚深的閨蜜。廬隱的書寫,特別是對於石評梅戀愛心理景況的記錄,不能不說是寫出了一部五四初期女性戀愛心靈史。從這矛盾叢生的複雜心靈嬗變裡,我們或可窺見一個真實的石評梅,進而試圖去理解那個時代裡,女性的生之苦悶。
1919年,評梅17歲,從山西太原女師畢業,赴北平讀書。石父擔憂評梅安全,便託自己的學生,當時已在北京大學讀書的W,與評梅一同搭火車,好有個照應。初到北平,思鄉甚巨,石評梅倍感孤苦,W的照料,讓她溫暖欣慰。二八少女,情竇初開,對於此般溫柔,根本沒抵抗力,幾番書信來往,熱心交流,*必定被軟化。更何況,W又是談吐優雅機智、樣貌英俊瀟灑之人,石評梅對這樣一個人付出真心,也是情之所至,在所難免。
五四時代氛圍浪漫,青年男女往往善造愛的空中樓閣,所謂“在一所幽雅的房子裡同住著,每天讀讀詩歌,和其他文藝作品。有時高興誰也可以儘量寫出來,相互品評研究。……就這樣過了一生”。愛情太虛無,這番構造,等於在虛無上又蒙了一層虛無,如何兌現?一撞到現實,這七彩樓閣,便粉碎下來,不成片段,一地頹唐。
1922年初,評梅在W寄宿的公寓巧遇W正牌妻子和孩子,當事三方六隻眼對面,評梅這才覺得“情何以堪”。按照廬隱記述,W的妻子應該同石評梅有過信件交涉,希望評梅念及她的遭遇和孩子的未來,同W斷絕來往。
以清白女兒之身,遭遇這樣一番“教導”,石評梅覺得很愴然,但對於舊式婦女的遭遇,她基本上是同情,在小說《棄婦》中,她就曾發出感慨:“自由戀愛的招牌底,有多少可憐的怨女棄婦踐踏著!”石評梅同W斷絕了來往,可她的心,卻陡然沉默悲涼下去,她無法恢復自己的情緒,她覺得自己所有的少女的真情,都交付給那個人了,即便他無法承受,她也無力照舊收回。
在戀愛自由婚姻自主的時代裡,舊式婚姻不行:石評梅走出家門,便沒有理由再向封建勢力“投降”;那麼新的呢?社交公開的盛行,使得戀愛變成一種男性主導的遊戲,走出家門,壓抑太久的男人們彷彿餓鴉,一頭扎進繁華的天地,獵豔成了一門必修功課。可戀愛不似婚姻,它不講權利義務,發展之初如春風送雨,滋潤兩性乾枯心靈,可情感之海一旦遇風雨起浪,波濤洶湧,失去控制,稍不小心便危害人間。“浮蕩少年”給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