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14部分,最後的三國,希望之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蚩梢員苊飭踟反幽現諧ね駒肆傅母旱#�魑�狽サ那敖��兀���煤杭慰ぃ�且桓鍪滓�撾瘛�
當然,漢嘉郡原本就是山高林密,道路險峻,人煙稀少,現在遭逢戰亂,老百姓死的死,逃得逃,整個漢嘉郡也幾乎難找到幾個活著的人,也就可想而知了,依靠漢嘉郡提供數量足夠的糧草輜重,似乎很困難。
所以,還得有一部分物資在南中完成收集任務,最關鍵的是如何搞禦寒衣服。
無論是蜀地還是南中,氣侯宜人,就算是最冷的寒冬臘月,也不過是多加一兩件衣服而罷了,根本輪不上象北方那樣需要很厚的禦寒衣服。
但翻越雪山,卻是迫切地需要大批次的禦寒衣服,至少必須要人手一套才行。
所以劉胤必須得縫製出三萬五千多套的加厚衣服,以抵禦雪山的嚴寒。縫製衣服本不是什麼難事,現在流民眾多,招募些有裁縫手藝的流民並不困難。
真正的的難題卻讓劉胤是一愁莫展,縫製些夾衣問題不大,但卻無法解決一個保暖問題,翻越雪山極度寒冷,必須得用棉花絮的衣服才行。
但三國時代那兒的來的棉花?(未完待續。。)
第292章 出征前的準備
棉花這種作物其實漢代的時候就有了,但人們更多的是把他當做一種觀賞性的植物,直到南北朝時期,史書還明確有記載:其地有草,實如繭,繭中絲如細纊,名為白疊子。這個時代的人們還沒有認識到棉花的經濟價值,而人們所穿的衣服,均是絲麻所制,士紳富戶穿的是綾羅綢緞,平民百姓穿得是粗布麻衣。
蜀地和南中的氣候條件決定這裡的人們不需要穿太厚的衣服越冬,蜀漢官方也沒有貯存足夠的冬衣,就算是在寒冷的北方,士兵們冬天穿著也只有用麻絮填充的衣服,由於麻絮的保暖效能太差,所以也只有加厚保暖層,所以士兵的冬衣顯得非常的臃腫不堪。條件好一點的則穿獸皮來保暖,但無論是野獸的皮毛還是家畜的皮毛都是價格昂貴的東西,很難大規模地普及。
所以在滴水成冰的北方,到了三九天氣一般都是不用兵的,這個時候打仗,因為凍死凍傷的非戰鬥減員往往要比打仗損失更大。
翻越雪山最大的困難就是低溫寒冷,做好防寒保暖是首要的條件,現在冬衣缺乏,劉胤必須要想辦法解決這個難題,否則三萬多人馬走到半路上就會被活活凍死。
獸皮雖然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而且南中地區野獸可是有不少的,但短時間內製作滿足三萬人穿的皮衣這顯然是不靠譜的,不過這些獸皮倒是可以大量採購,用於製作靴子、皮帽、手套等物品,做為大宗的冬衣。還得另想辦法。
劉胤想到了前世所蓋過蠶絲被。那玩意兒既輕且薄。防寒效果卻是要比棉花還要好,蜀中的織錦業發達,而蜀錦的原料不就正是蠶絲嗎?劉胤立刻派人到官倉裡檢視,果然在官倉之中還存放著上萬斤的生絲,當初從成都撤退之時,這些生絲和二十多萬匹錦綺絲絹被一起運到了南中,在這個時代絲絹和糧草甚至比金銀銅錢還具有保值功能,戰亂年月。人們寧可以物易物,也不願意要金錢,絲絹在當時可是真正的“硬通貨”。
劉胤毫不客氣地將這上萬斤的生絲笑納了,劉禪已經放了話,人盡其選,物盡其用,這樣的支援力度讓劉胤非常的感激,誰說劉胤昏庸無能,在關鍵的時刻,還是有賢明的一面嘛。
做一件冬衣大約需要生絲一斤左右。顯然官庫中的存貨是不足以裝備全軍的,於是劉胤又出高價在民間廣為收購蠶絲。不過劉胤自已沒出面。而是委託了幾個商行進行收購,除了蠶絲之外,獸皮獸肉藥材都是其收購的物件。
蜀錦是蜀地經濟支柱,幾乎家家戶戶種桑養蠶取絲織錦,此次南遷,房產地產是帶不走的,但絲錦糧食卻是每戶百姓的必攜之物,所以收購蠶絲進行的很順利。
不過用蠶絲來做冬衣,也是夠奢侈的,還好劉胤從黃物皓那兒搜刮了大量的財寶,應付起來還是綽綽有餘的。
劉胤沒有用官方的名義,就是為了防止魏國的間諜按圖索驥,憑著這些蛛絲馬跡來識破他的計劃,以私人商號的名義收購,則不會引起別人的懷疑,劉胤在這一點上是十分地謹慎。
蠶絲獸皮收購上來以後,加工地點也是分散進行的,做好一批運出一批,直接運到漢嘉去。
獸肉也是被加工成了肉乾,便於攜帶。雖然說現在糧食匱乏,但再緊缺也不能缺了軍糧,皇上也不差餓兵,陳壽趕到了漢嘉,已經為三萬大軍籌措到了至少可以支應兩個月的糧草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