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86部分,最後的三國,希望之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最缺的就是時間,此次進襲蜀國,打得就是閃擊戰,輕兵長途突進,用奇襲的手段攻城撥寨,前期的確相當地奏效,拿下了重鎮永安和江州,而一旦轉入攻堅戰,糧草的匱乏,形勢的變化,所有的一切,都朝著不利於吳國的方向發展著。(未完待續。。)
第220章 忠良之後
吳軍的攻勢很猛烈,從郪縣的城頭向東望去,密密麻麻,層層疊疊,漫山遍野,鋪天蓋地,吳軍幾乎動用了全部的兵力,妄圖用連續不斷地衝擊摧垮守軍的意志。
但這似乎是一種徒勞,在劉胤的指揮下,守城的蜀軍眾志成城,意志比郪縣的城牆還要堅實,城下矢石如雨,吳軍付出了累累傷亡代價,依然無法前進一步。
連續幾天進攻受挫,吳軍被迫停止了攻城行動,兵退三十里。以陸抗的計謀,就是要示敵以弱,擺出一付退兵的姿態,然後引誘蜀軍來追擊,也只有平原野戰,才能發揮出吳軍人數上的優勢。
不過陸抗的這些小伎倆,又豈能瞞得過劉胤,雖然諸葛尚、李球等人強烈地請戰出擊,劉胤笑而不語,只是下令修繕城池,加強守備,固守郪縣。
諸葛瞻的遺體被安放在了棺槨之中,劉胤讓主薄陳壽草擬了一份奏章,具陳詳情,由諸葛尚親自護送棺槨回成都。
出行之日,劉胤身著縞素,徒步送行,他用這種方式,表達對這位壯烈殉國的忠義之臣的敬仰。三軍縞素,萬人同哭,悲慟四野。
閻宇的屍體也被裝入了一口薄棺之中,交回成都由朝廷處置。
可以預見到的是,諸葛瞻之死,必將以國禮葬之,萬人景仰,而閻宇之死,卻是萬人唾棄,暴屍於野,甚至被挫骨揚灰。同樣的身死,卻是不一樣的待遇,閻宇權慾薰心,不惜走向叛國投敵的道路,最終卻是身敗名裂,死無葬身之地。
閻宇一死。右軍統率出缺,在未得到朝廷的任命之前,劉胤便暫代其職。右軍的幾個主要將領,也是閻宇的心腹親信,在平叛過程中,皆死於刀下。現在唯一算得上右軍將領的,只有職位並不算太高的帳下督馬融了。
那日也正是因為馬融果敢地站出來,才使得劉胤可以順利地扳倒閻宇成功策反右軍。馬融被閻宇杖傷,將養了幾日,傷勢漸愈,劉胤將其喚到跟前,道:“閻宇之叛,多虧馬將軍挺身而出,才得以順利解決。馬將軍出汙泥而不染。忠心護漢,功不可沒,我已上奏朝廷,定有嘉獎。”
馬融拜道:“多謝將軍提攜,融世為漢臣,豈可與賊同流合汙,背主投敵,閻宇雖然威脅利誘。甚至以死相逼,融亦不改其志。”
劉胤點頭讚許道:“時窮節乃現。危難見忠貞,卻不知馬將軍是何人之後。”
馬融道:“先父乃是鎮南大將軍彭鄉侯馬忠。”
馬忠在蜀漢中期可謂是赫赫有名的大將,夷陵之戰,馬忠奉命救援劉備,得到過劉備的賞識,諸葛亮主政之後。馬忠任門下督,跟隨諸葛亮北伐,屢建戰功。馬忠最大的功績還是在任庲降都督期間,平定夷首劉胄的叛亂,在南中時期。處事果斷,威恩並立,深受百姓的愛戴,也為蜀漢朝廷維持了一個穩定的大後方。在幾任庲降都督之中,馬忠的威望是最高的,繼任者閻宇雖然被稱之為處事勤勉,為人幹練,但無論是功績還是才幹上上,與馬忠都相去甚遠。
馬忠去世之後,其爵位由長子馬修承襲,想必這馬融便是馬忠的幼子了。
“果忠良之後也!”劉胤讚道,“這樣吧,我暫升你為行中郎將,協領右軍,等朝廷的封賞下來,再行任命。”畢竟右軍不是劉胤的直屬部隊,他還沒有人事任免的許可權,現在右軍將領匱乏,也只有馬融可堪一用。
中軍這邊,雖然主將諸葛瞻陣亡,但有羽林右部督李球和虎賁中郎黃崇在,倒也不缺人手,只是青陽浦一戰,中軍的傷亡極為慘重,二萬多人損傷了一半,許多部曲的建制都名存實亡。乘著空隙時間,劉胤協助李球和黃崇完成了對羽林右軍和虎賁軍的重整,合併編制,充實部曲,雖然兩個軍的規模縮小到了兩個營,但戰鬥力卻可以明顯地提升起來。
左軍的傷亡不算太大,編制也就沒動,至於缺員暫時也補充不上,恐怕得回到成都才能補充兵員之不足。
完成對三軍的重整,蜀軍計程車氣面貌煥然一新,守住郪城,劉胤自然是信心十足。但青陽浦的失敗,這種損失卻是無可挽回的,現在蜀軍的兵力守成有餘,但卻是反擊不足,如果當初諸葛瞻肯聽劉胤的建議,固守反擊,或許就不會是今日的局面了。
可戰爭從來沒有假設,往往是一步走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