希望之舟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6部分,最後的三國,希望之舟,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州,江州必可輕取之。諸葛瞻大軍勞師遠征,陸抗聞訊之後,定然會以逸待勞,坐守江州,恐怕蜀軍無半點勝機。”
劉胤遲疑了一下,道:“那依艾先生之見,當如何應戰?”
鄧艾道:“陸抗的胃口,定然不止是永安江州,他更大的野心是謀取成都,所以主公倒不必前往江州,在成都之外,擇其險要而駐守,與半路之上截殺陸抗,便可將主動權掌握在自己手中,以逸待勞。”
“那先生認為何處是最佳阻擊地點?”
鄧艾用肯定的語氣道:“從江州到成都,必走郪道,主公同諸葛瞻的大軍只要能守住郪縣,陸抗定然無法逾越,吳軍千里懸糧,利在速戰,蜀軍只要固守城池,吳人久戰無功,必然會引兵退去,彼時再遣追兵,何愁吳人不破?”
郪縣離成都不遠,在成都以東大約兩百餘里處,乃東廣漢郡的郡治所在,也是通往成都的必經路之一。鄧艾提出了防守郪道的策略,也讓劉胤眼前為之一亮。鄧艾雖然是魏人,但對蜀中的山河地理卻無有不知無有不曉,也難怪鄧艾敢走陰平小道來偷襲蜀國,鄧艾對益州的瞭解甚至完爆蜀國的君臣。
劉胤採納了鄧艾的提議,集結完畢之後,便向成都東郊的校軍場趕去,按照原計劃,諸葛瞻將統率羽林虎賁二軍出現在東郊的校場之上,如今大敵當前,諸葛瞻只會提前而絕不會拖拖沓沓。
正如劉胤預料的,諸葛瞻正是早一個時辰就趕到了校軍場。這是諸葛瞻入仕以來,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領兵出征,以前他雖然擔任過騎都尉、羽林中郎將等軍職,但最多也不過是在皇帝出巡時充充儀仗,從來也沒有真刀真槍的在戰場上廝殺過。
諸葛瞻青步平雲,一路在朝堂上屢獲升遷,自然在背後難免讓人有些詬病,英明神武的諸葛亮卻沒有把他的本事遺傳給兒子,讓無數人暗暗為之嘆息。
所以這一戰是諸葛瞻證明自己的機會,‘他渴望著在戰場上建功立業,從而走出父親的陰影。對於父親這個概念,諸葛瞻的印象並不深刻,畢竟在父親去世之時,他才只有八歲,何況諸葛亮一直在漢中操持著軍務,成都的家幾年都未曾回去過,幼年的諸葛瞻,也從來沒有嘗過多少父愛的滋味。
但他確實是活在諸葛亮的陰影之下,每當朝廷頒佈一項好的政令,儘管不是諸葛瞻建議倡導。百姓們都會互相轉告說:“這是諸葛武鄉侯所提倡的。”這確實給諸葛瞻帶來了不少的壓力。
出任首輔大臣以後,諸葛瞻的壓力更是有增無減,他渴望著沙場建功,把依靠父蔭這頂帽子給徹底摘掉。(未完待續。。)
第195章 無名之輩
ps: 正版讀者十分鐘後再看。
初時塵煙只是遠遠的,只是在遠方的地平線上升騰而起,看起來有些微不足道,但那塵煙擴散的速度相當的驚人,不過一柱香的光景,已經瀰漫到整個東面的方向,在塵煙之中,幾乎看不到別的東西,隱然只能聽到到馬蹄的隆隆聲和鼓譟吶喊之聲,轉瞬之間,那股塵煙激盪而至,如同爆發的火山一般,直衝雲宵,遮天蔽日,帶著陣陣的殺氣,向著陽安關席捲而來。
陽安關的城頭上起了一陣騷動,有的人簌簌發抖,有的人竊竊私語,雖然守衛陽安關計程車兵大多也是久戰善戰之士,但屢次北伐,蜀軍傷亡一直很大,補充新兵必不可免。許多新兵沒有經歷過戰陣,如此大的陣勢自然會有些恐懼,相比之下,老兵就沉穩地多。
傅僉凌厲的目光掃過,不安的人群很快地就又平靜了下來。
“全體都在,準備迎敵!”傅僉高舉著長劍,厲聲高喝道。
守城的蜀軍立刻行動起來,弓弩手緊張地準備著弓弩箭簇,滾木擂石也被推到了城牆的邊緣上,弩車的絞繩發出吱吱呀呀的聲音,緊張和忙碌可以緩解焦慮和恐懼,在有條不紊的備戰之中,那些新兵的恐懼感漸漸地消失了,代之而來的是一種亢奮,一種求戰**。
這種狀態是傅僉比較滿意的,打仗要的就是士氣,沒有士氣的軍隊就如同是失去了靈魂,未戰而先輸。現在陽安關的守軍眾志成城。就算是鍾會十萬大軍殺來。又有何懼?
此次魏軍大舉進犯,雖然沒有出乎意料,但其動作神速,只在旬日之內,就已經兵臨陽安平關城下,多多少少還是令傅僉有些吃驚,要知道陽安關可是漢中通往西川的咽喉要道,在陽安關的前面。尚有漢城樂城兩座要隘,那知鍾會竟不按常理出牌,對漢樂二城採用圍而不打的策略,集重兵直撲陽安關來。
雖然陽安關的守軍只有七千人,但傅僉還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