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旗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0部分,花之語,花旗,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
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也動人。
芍藥與君為近侍,芙蓉何處避芳塵?
可憐韓令功成後,辜負穠華過此身!
牡丹若是能夠懂得語言,便可傾城傾國;雖然無情,卻也能打動人心。詩中的第二聯“若教解語應傾國,任是無情也動人”兩句是詠牡丹的名句,膾炙人口。
鮮花美人,互為比附,世界各民族的人們儘管審美尺度並不雷同,然而在這一點上,概莫例外。由於在鮮花美人之間人們會產生某些聯想,而這些聯想皆因她們之間確係存在著相似形和類同性。所謂美人,即人之美者;所謂鮮花,即自然界之美者。英國大博物學家達爾文在《物種起源》中說得好:“花是自然界的最美麗的產物。”(《物種起源》第二分冊,第229頁,商務印書館1981年出版)花兒以其鮮豔亮麗的色彩、柔媚多姿的形態、淡濃各宜的馨香,常使人們將人間女子的陰柔之美與之聯絡起來,而這種共性的美的發現和認同,正是人花互喻的一個基石,併成為世界文學中屢屢運用的描摹手法,即使老調重彈,套話連篇,人們仍喜聞樂見,不厭其煩。然而沒有哪一個民族像中國古人那樣,對於花卉的讚賞,並不單單滿足於美女鮮花這類尚止於表象的比擬,而是更踏進一步,在審美關照之中,將花卉視作是一種高階的生物,是內蘊生�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