抵制日貨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75部分,一品江山,抵制日貨,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上的笑容終於熱烈了一些。他那八歲的長子趙仲針,生得虎頭虎腦聰明伶俐,深得官家的喜愛。
“有一陣沒見他了。”趙禎責怪道:“怎麼沒帶來讓我見見呢。”
“怕是沒好利索帶了病氣來。”趙宗實溫聲道:“過兩天,他徹底康復了定帶來給叔父請安。”
“也好。”趙禎點點頭,又轉向趙宗績道:“你家那個小子呢?”
“整天除了吃就是睡。”趙宗績沒有趙宗實那麼生猛十五歲結婚,十六歲生娃,他的兒子才剛滿月……也正是當了父親,讓他不想再裝瘋賣傻,那樣會讓兒子瞧不起的:“倒是沒啥毛病。”
“不要大意,小孩子要格外小心啊”,……”趙禎感慨一句好像觸動了心事沉默半天,才緩過勁兒來看著兩人道:“你們的作業,做好了麼?”
“做好了。”兩人同時點頭各從袖中掏出一本,同時起身。
便有宦官上前,接過來,轉呈趙禎。
趙禎點下頭,示意他擱在桌上,望著兩人道:“大體說一說吧。”
“我們這些小輩才疏學淺,懂什麼國政大事?大都是人云亦云,偶有自己的一點想法,也不過博叔父一笑。”自然是趙宗實先來,他謙虛幾句,然後侃侃而談道:“孩兒以為,要想達到回河東流的目的,最恰當的方法,便是開六塔河,使黃河水歸於京東舊河入海……在諸條黃河舊道中,這條河道比較順直,距大海里程也比較短,而且又透過疏俊墮塞,裁彎取直,加修堤防等措地”,…”
巴拉巴拉說了半天,其實中心意思的就一句,六塔河方案好!
…;
官家卻一直保持傾聽的姿態,耐心聽他講完,這才微笑道:“很好,你用了不少心思。”
“叔父謬讚了。”趙宗實謙遜道。
“績兒,你呢?”官家看向趙宗績道。
“回稟叔父。”趙宗績深吸口氣,朗聲道:“孩兒認為六塔河方案,乃是大大的謬誤!”
“哦…。”官家微微訝異道:“何如?”
趙宗實也面色微微一變,旋即笑而不語。
“道理很簡單,要是橫隴故道能用,為何黃河還會改道?”趙宗績沉聲道:“黃河本就是三分水七分泥,無不淤之理。而淤泥沉澱,都是從下游水緩出開始的。下游淤澱越高,水流就越慢。上游的流速太快,下游的流速過慢,則從中游低下處決堤。此其常勢也。”
“孩兒專門查閱了水文資料,發現自唐朝末年,這條水道下游決溢,便逐漸增多了。而進入本朝,京東故道更是屢決屢復,而又屢復屢決,已經到了根本無法整治的地步。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孩兒又派人前去實地調查,還訪問了上百名經驗豐富的老者,得知黃河自濮陽以東,皆已淤高,並不象李仲昌等人所說,只是銅城以上才算高地。”
“實際上銅城以上可算特高”而且河床越往東越高,最高處與商胡口的落差接近百丈……避高就下,從高到低,乃是水之本性,所以凡是河流已棄之高地,其故道是很難再恢復過來的。即便是用強力暫時恢復過來,但用不了多久又必定在上游低下處決口,造成新的改道,而故道終究還是故道六塔河不可開,其根本原因就在這裡!”
“動工之初,李仲昌等人說,六塔河可以起到分流的作用,減少洪水對黃河的壓力。可孩兒得知,實際上分流之後,恩、冀兩州水患依然,仍然危急四起。而其分減之水
,因下流無歸,已使濱、滄、德、博、齊數州為患:若待其全歸,為患更將數倍於前。而以上五州,素號富饒,河北一路,財用所仰,今引水注之,不唯五州之民破壞田產,河北一路,坐見貧虛。究其損失就更加無法計算了。可見,請開六塔的建議,實在是荒唐至極,為害無涯,完全不可取!”
趙宗績慷慨陳詞時,與方才趙宗實侃侃而談時,官家的神情動作,似乎沒有什麼區別,都是很耐心的傾聽,只有最熟悉他的人,才會從一個細小的動作上發現一些不同。
方才聽前者講到一半時,趙禎的耳朵便微微動起來而聽後者講完,官家的耳朵都一直是直楞楞的。
過了一會兒,官家才笑道:“績兒你可知道,這番話傳出去,是要得罪人的。”
“但孩兒更怕叔父的子民遭受無妄的洪災。”
無妄,兩個字刺痛了趙禎,官家那細長的眼睛微微眯起,又問趙宗實道:“實兒怎麼看?”
“孩兒聽弟弟講得似乎很有道理。”趙宗實微笑道:“但我想那李家三代水臣,李仲昌家學淵源,斷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