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慕言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二百八十二章 應接不暇,有間商號,夏慕言,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怎麼不是,要不是怕他們疑心,我哥哥指不定直接拿下鬥滿倉的總號,也未嘗不可。”
聽婍姐兒擲地有聲的一句,單晏也在片刻的思量後,不緊不慢點點頭:“實則,說來也是沒錯。因為此刻二房那頭的心思,恐怕早就不在這間米行咯!”
之前舅兄的來信上點明瞭兩處,關於二房未必十分看重祖上傳下的這個字號。原因也是顯而易見的,本來那家米行是否將總號設在京城都不重要,而頂頂要緊的一樁,卻是自家握有的上等良田,可否保證鋪中的貨源。
若說前朝那會兒,鄭家是如何做到京城數一數二,便與名下為數眾多的田園農莊脫不了干係。反觀此時的國公府卻是大相徑庭,漫說是當年留下的田莊了,單以他們從大房那裡強佔到手的十數個遠近莊子來看,已是十不存二咯。
原本在二房眼中,哪怕只是外城的中等鋪面,只要市口不錯便強過遠郊的莊子許多。因為此前有老爺子的餘威在,手中經營的商號也都一帆風順,莊子裡每年的產出只不過是錦上添花,壓根沒怎麼入他們兩位的法眼。
實則,他們卻哪裡知曉,當年順勢將大房那仨姐弟送出了京城之後,二夫人身邊幾房陪嫁的下人,就開始在心中盤算起了好壞。若說自家這位主子吝嗇的性子也都是心知肚明,可哪有人願意放棄這眼看就要到手的管事位子?
所以,幾乎都留著心眼不去那幾處遠離京城的莊子,就連近郊的田莊裡,也是少有人問津。大傢伙是打定了主意。要盡力留在國公府中,主子跟前聽差才是最好。
如同當年婍姐兒曾小住過一段的京郊莊子上,那對管事夫婦倆正因鬥不過別的幾家,才不得不退而求其次,暫時安置在此。
從那對管事夫婦的口中。便可逐一推論出二夫人的幾戶配房,如今已是佔了國公府中幾乎全部的好位置。就連之前被老爺子重用郭的幾戶家生子,也都一概靠了邊。
要說對此實最耿耿於懷的不是旁人,卻是後院裡那位早已被半軟禁在府中的太夫人。如今老國公爺先走一步,本該由她這個做婆掌著府裡的大小事宜才對,偏生出了這麼個既能幹。又懂得運用手段籠絡人心的賢惠兒媳,頂在前頭檔了自己的道,著實可氣。
而且,還仗著當年的強佔大房產業的功勞,硬生生把她這個嫡親的老婆婆關在後院之內。想要出自己的院子倒是無敢阻攔。但要出國公府的大門走個親戚,都是難如登天。就是每逢年節出去串門,也是一路都有她們母女幾人陪同在旁,這日子實在是糟心的很。
如今給國公爺他兒子四處打點所需的花費已是不少,為了這些額外的支度她是知道的一清二楚,就連兒媳婦悄悄尋了牙行,不停往外頭出讓鋪面,也是早有察覺。只是有苦說不出。
因為在她看來,這家本該由她這名正言順的太夫人主持大局,才是正經。更何況。這整日介的賣產業,她這個做婆婆的卻沒落著半分銀子的私房,實在是可惡之極!
後院裡的急得直跳腳,而國公府正院中的那位夫人,實則卻不免有些忐忑。畢竟這般的只出不進,終究有坐吃山空的那一日。但自家這位國公爺卻是個一味只知擺排場,好面子的大老爺。置於嫡長子更是有樣學樣。將自己父親平日裡的作派學得九成足,但一論起庶務來只怕就連如今已嫁作人婦的長女。還尚有不如。
心中哀嘆卻又不敢尋上門去,找自家閨女好生追問兩句。因為她知道,眼下這時節女兒身為側室,到底不如正經王妃說話擲地有聲。
輾轉不定,自然就會露出情急之象,著了自己的心腹在外四處探查行情,剛好被一直守株待兔的鄭清如看在眼中。於是便開始醞釀如何藉此機會,索性將鄭家祖上傳下的米行鬥滿倉奪了過來,方才是時機難得。
雖說他此刻還不知鬥滿倉對於鄭家的意義,但腦海中自記事起便深知這家米行,在國公府兩個擺在明面上商號中地位特殊。而且老爺子曾為了保證鬥滿倉的貨源充足,放緩了合併近郊小莊子的速度,只在京畿境內的莊子上實施了此法,已達到緩解人手不足的尷尬。
自朝中再不似開國之初重武輕文起,拼命投靠功勳之家的莊戶便日益減少,同樣是功勳世家的國公府,也是如出一轍。
唯一不同的是,鄭家本就是出了名的田產驚人,只是到了本朝開國之初,鄭家的陸續轉賣了不少田畝,以換取京城的商鋪不少。一來是受了前朝的影響;二來,又何嘗不是看到了其中的豐厚獲利。
歷來要想多掙銀子,皆是農不如商。何況自家當初就是吃了這朝中無人的窘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