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6部分,永樂大帝-朱棣,九十八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樂三年(1405年)鄭和第一次下西洋,鄭和三十一歲。以後,永樂五年(1407年)、永樂七年(1409年)、永樂十年(1412年)、永樂十四年(1416年)、 永樂十九年(1421年),奉命出使西洋。
永樂二十二年(1424年)鄭和曾受命到舊港,給賜其宣慰使印信。
宣德五年(1430年),於是,派鄭和第七次下西洋,這年,鄭和年五十六歲。三年後,鄭和於西洋返回途中,卒於印度古裡,年五十九歲。
鄭和墓在南京城外牛首山。
鄭和立其兄鄭文銘之子為後,命鄭賜,字恩來。
鄭和出身於回教世家,是回教徒,為他出使西洋各國提供了優越的條件。但鄭和對宗教有一種包容的態度。他尊重佛教,並受戒為弟子,法名福善。這又使他在出使眾多佛教國家時有很多便利之處。
另外,鄭和還尊奉媽祖。媽祖又稱天妃,是中國人敬奉的靖海娘娘。
3.為什麼選擇鄭和做正使
《古今識鑑》卷八記載:鄭和“身高七尺,腰大十圍,四嶽峻而鼻小,眉目分明,耳山過面,齒如編貝,行如虎步,聲如洪鐘,才負經緯,文通孔孟,博辯機敏,長於智略,知兵善戰”。據說,明成祖欲通西洋,問擅長相術的袁忠徹:“三寶領兵如何?”袁忠徹回答說:“三寶姿貌才智,內侍中無與比者,臣察其氣色,誠可任。”於是,明成祖朱棣就任命了鄭和統督部眾前往西洋,結果所至畏服。
這種記載或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