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47部分,永樂大帝-朱棣,九十八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也。”所指大平頂峻山,是馬六甲海峽西口的韋島(Pulau we)。那麼,韋島即是當年東西洋得分界,其東為東洋,其西為西洋。

鄭和出航一般從南京龍江港起航,經江蘇太倉劉家港,編隊集結出海,駛向福建長樂縣太平港駐舶,等候東北季風,冬天,從福建閩江口五虎門開洋遠航。鄭和下西洋第一次。經南中國海—占城(今越南歸仁)—爪哇(在今印度尼西亞)—滿剌加(今馬來西亞馬六甲)—舊港、阿魯、蘇門答剌、南巫裡(以上在今印尼蘇門答臘島)—錫蘭山(今斯里蘭卡)—小葛蘭(今印度奎隆)—柯枝(今印度科欽)—古裡(今印度卡利卡特),返航。

鄭和第二次下西洋,船隊還到過渤泥(今汶萊)、暹羅(今泰國)、真臘(今柬埔寨),以上。

鄭和第三次下西洋,到過淡馬溪(今新加坡)、加異勒(在今印度半島南端東岸)阿拔巴丹、甘巴里。

第四次航行,到過彭亨、急蘭丹(在今馬來半島)、溜山(今馬爾地夫群島)、忽魯謨斯(今伊朗波斯灣口阿巴斯港格什姆島),跨越了印度洋。

第五次航行,到過木骨都束(今索馬利亞摩加迪沙)、不剌瓦(在今索馬利亞)、麻林(今肯亞馬林迪);祖法兒、阿丹、剌撒(在今葉門),以上。

第六次航行,到過竹步(今索馬利亞朱巴河)、幔八薩(今肯亞蒙巴薩),以上。

第七次航行,從竹步再向南,到達非洲南端,接近莫三比克海峽。

當時說,鄭和七下西洋,所歷“大小凡三十餘國,涉滄溟十萬餘里”。

永樂年間,鄭和所到過的海外各國,派使臣來華的就有318次(不包括朝鮮、日本、琉球)。有四個國家的11位國王親自來華,有浡泥(在今加里曼丹島)國王、蘇祿(在今菲律賓蘇祿群島)國王、滿剌加(在今馬來西亞)國王、古麻剌朗(今屬菲律賓)國王等。這在中國歷史上是從來沒有過的。

6。鄭和下西洋影響深遠

永樂四年(1406年)鄭和的船隊來到爪哇,正值爪哇東王與西王相攻殺。東王戰敗被殺,屬地為西王吞併。鄭和船隊經過東王治所,官軍登岸貿易,竟有一百七十人被西王都馬板兵殺害。鄭和為了自衛,剛要興兵致討,西王聞訊趕忙遣使到明廷謝罪。由於都馬板遣使表示謝罪悔過,朱棣決定“止兵不進”。但一百七十人死於無辜,都馬板必須輸黃金六萬兩償命贖罪。如不然,“問罪之師,終不可已”,爪哇表面悔過,實際並不服罪,鄭和於第二次下西洋時再至爪哇,都馬板才派使臣獻黃金萬兩謝罪。禮部臣以爪哇償金尚欠五萬兩,請治爪哇使者之罪。朱棣說:“朕於遠人,欲其畏罪而已,豈利其金耶?今既能知過,所負金悉免之。”後來爪哇“比年一貢,或間歲一貢,或一歲數貢”,與明朝關係一直較好。

鄭和的使團又曾到渤泥國(渤泥在今加里曼丹北部及汶萊蘇丹國),封前渤泥國王馬合漠沙世子麻那惹加那乃為渤泥國王,給印符誥命。永樂六年(1408年)八月,麻那惹加那乃率其妃及弟妹男女並陪臣來中國朝見。朱棣派中官杜興等前往福建宴勞慰問,迎接進京。朱棣對麻那惹加那乃遠道前來十分高興,設宴款待,“嘉勞再三”。麻那惹加那乃稱頌“天子功德加於我者,與天地同其長矣”。因而“遠方臣妾,不敢自外,逾歷山海,躬詣闕下,以伸其悃。”朱棣對渤泥國王的至誠也很受感動,說:“王之至誠,貫於金石,達於神明。”

渤泥國王的來朝是鄭和出使而取得的最令朱棣滿意的結果,不幸後來渤泥國王回國前病死在中國。朱棣為其輟朝三日,以示哀悼,並以王禮安葬於南京南城外。

永樂七年(1409年),鄭和開始第三次遠航。這次遠航,受到了占城國王的歡迎,因為明朝制止了安南對占城的侵略。在鄭和第二次遠航時,曾經到過錫蘭山,向佛寺佈施香禮,並立碑於錫蘭山。此碑經過五百多年,1911年發現,現存於科隆坡博物館。當時錫蘭山國王為阿烈苦奈兒,是個暴君,對明朝及鄰國不友好,“屢邀劫其往來使臣,諸番皆苦之”。鄭和第二次出使時沒有能解決這一問題。這一次,鄭和帶了朱棣的詔書,告誡錫蘭山國王要“祗顧天道,恪守朕言,循理安分,勿得違越,不可欺寡,不可凌弱”。同時照例給予賞賜。阿烈苦奈兒非但不聽,反而要謀害使者,劫奪錢糧船隻,結果失敗被俘,被解送南京。朱棣念其為遠人,不久釋放。永樂十年,朱棣派使節往錫蘭山頒給誥印,封阿烈苦奈兒的親屬耶巴乃那為王,並送還阿烈苦奈兒。這一舉措使得海道清寧更多的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如戲

孤悟

不朽天途

天馬行空

錦桐

閒聽落花

被鴿子o偷聞資訊素後

慕叢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