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部分
水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部分,明亡清興六十年(下),水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矣”(《清史稿·范文程傳》),誰佔有更多的優秀人才,併發揮其才能,誰就能戰勝對手。大明人才濟濟,卻不能用;大順沒有鴻儒俊彥,牛金星不過是個舉人;而決定大清能否在這場龍虎鬥中取勝的關鍵,則在於能否大量地佔有人才——皇太極重視人才是其取勝的一個法寶。
txt電子書分享平臺
第二十七講 天聰新政(3)
漢制皇太極對後金的政權架構,仿效明制,設立內三院(內國史院、內秘書院、內弘文院)、六部(吏、戶、禮、兵、刑、工)、兩衙門(都察院、理藩院),形成所謂“三院六部二衙門”的政府架構,基本完善了政府組織的體制和架構。
這樣,皇太極的新政糾正了他的父親晚年犯下的錯誤,使得後金軍政事業有了新的發展。透過固本維新的多項政策和措施,皇太極初步完成滿洲從牧獵文化向農耕文化的過渡。
第二,斷翼攻心。皇太極先斷明朝的右翼朝鮮和左翼蒙古,再攻明朝的腹心——京師與中原。
斷明右翼朝鮮天啟七年即天聰元年(1627年)正月,皇太極命二大貝勒阿敏等率軍東征朝鮮。阿敏統率大軍,過鴨綠江,佔領平壤。三月,雙方在江華島殺白馬、黑牛,焚香、盟誓,訂下“兄弟之盟”。崇禎九年即崇德元年(1636年)皇太極稱帝大典時,朝鮮使臣拒不跪拜,雙方撕扯,仍不屈服。皇太極認為:這是朝鮮國王效忠明朝、對清不從的表現。十二月,皇太極以此為藉口,親自統率清軍渡鴨綠江,前鋒直指王京漢城(今首爾)。朝鮮國王李倧逃到南漢山城。皇太極也率軍到南漢山城駐營。第二年正月,李倧請降,奉清朝正朔,向清帝朝貢。於是,皇太極在漢江東岸三田渡設壇,舉行受降儀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