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0部分
九十八度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10部分,八路軍一二0師六八九團征戰歷程,九十八度,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泗沭地區;五團由沂河大隊和原二十九團三連臺編而成,團長張竭誠、政治委員晃福祥(兼),活動於宿遷地區;六團由二十九團的一連、二連、十連、十一連和一個重機槍排編成,團長喻和坦、政治委員蔡永。該團為支隊的機動部隊,主要活動於泗沭、宿遷地區。
第三支隊活動於潼沭海地區轄第七、第八、第九團:七團由沭河大隊三營(原東海大隊)編成,團長宋耀南(兼)、政治委員李登雲,活動於東海地區;八團由沭河大隊一營(原沭河大隊)和原二十八團二營五連編成,團長吳大林、政治委員郭水昌,活動於潼陽地區;九團(後)由馬陵大隊編成,團長張德勝、政治委員李石清,主要活動於宿北地區。 第四支隊活動於淮漣地區,支隊部由:二十一團機關一部及該團一營和地方武裝組成。轄第十、第十一、第十二團:十團以淮陰獨立營為基礎編成,團長周良貴、政治委員李啟明(兼),活動於淮陰地區;十一團由漣水獨立團編成,團長陳書同,政治委員龍光瀛(兼)。活動於漣水地區;十二團(後)由漣水縣總隊編成,團長白輝先、政治委員李振山,主要活動於淮漣地區。
1943年1月七旅二十一團率團直一部和三營與建陽縣總隊合併為建陽縣總隊,二營與鹽城大隊合編為鹽城縣總隊,馬仁輝任總隊長;該團另兩個連到射陽縣擴編為射陽縣總隊。
1945年4月為增援皖江地區。師首長當即決定抽調淮海第二、第三支隊和一部分地方武裝編成。任命淮海軍分割槽副司令員覃健任旅長,淮海二支隊支隊長馮志湘任副旅長,該支隊政治委員石瑛任族政治部主任。獨立旅機關由十旅抽調部分機關於部組成。旅直設特務連和通訊等分隊。下轄第二、第三兩個支隊:第二支隊支隊長喻和坦、政治委員蔡永、第三支隊支隊長張竭誠、政治委員李少元、副支隊長惠佔榮、參謀長王志增。支隊下轄團(小團)。全旅共5000餘人。
為補充十旅兼淮海軍分割槽的主力部隊,師決定抽調主力部隊和地方武裝各一部組建淮海軍分割槽新一團和新二團。新一團由淮海一支隊各團和軍分割槽警衛營抽調一個建制連和泗沭、灌雲、漣水、宿遷警衛團各抽調一部組成。團長肖志松、政治委員顯福樣、副團長陳大海、參謀長王潭、政治處主任陳紹昆。下轄三個營;新二團由淮海四支隊各團抽調一個連和誰陰警衛團一個營、一個警衛連以及灌雲、漣水、宿遷警衛團各一個連組成。團長吳大林、政治委員吳書、副團長陳玉才、參謀長侯才智、政治處主任劉贊洲。下轄三個營。獨立旅南下後,新一、新二團擔負起原第二、第三支隊堅持的泗沭和潼宿海兩塊根據地的鬥爭任務。
1945年8月十旅恢復團建制:以淮海四支隊改為二十八團,淮海一支隊改為第二十九團,淮海新一團收為三十團,新二團留駐原地。
00、黃惠良擔任689團政治處主任
1938年1月,黃惠良被提升為旅政治部組織科長。他到職不久,部隊在經正太路南移途中,發生了“張紹東事件”。張紹東是三四四旅六八七團團長,八路軍出師抗日後,他在思想上犯有嚴重的“恐日病”,暗地裡參加了青紅幫、哥老會等封建幫會組織,平時經常散佈悲觀失敗情緒,這次乘部隊南移之機,他帶領數十名幹部集體逃亡了。事件發生後,對部隊影響很大。在旅首長的領導下,黃惠良積極參加整頓和健全黨組織,在幹部戰士中開展以抗戰前景為中心內容的思想教育和調配幹部等多方面工作。由於措施得力,很快就穩定了部隊,鞏固和加強了士氣。透過參與處理這次事件,黃惠良體會到在緊急事件中的冷靜沉著,分析和判明情況,有條不紊地採取有效的辦法,是扭轉局面的可靠保證,積累了處理緊急事件的經驗。
同年4月9日,日寇集中3萬多人的兵力,由邯鄲、邢臺、石家莊、陽泉、榆次、太谷、沁縣、長治等地,兵分九路進攻晉東南根據地。在第一二九師指揮下,三四四旅參加了反敵九路圍攻戰役,黃惠良隨六八九團行動。4月15日,六八九團與一二九師各部,突然向由沁縣進至武鄉之敵第一○八師團的第—一七聯隊發起進攻,敵3000餘人在我軍的勇猛突襲下棄城倉皇逃竄。16日,敵第—一七聯隊被我軍圍攻於馬家莊、長樂村一帶,由於敵大量援兵到來,我軍在殲敵2200餘人後,主動撤出戰鬥。這一戰,沉重地打擊了敵人的囂張氣焰,迫使各路敵人紛紛回竄。我軍旋於18日至27日相繼收復武鄉、榆社、和順、遼縣、沁縣、沁源等多座縣城,並殲滅南退之敵1000餘人,徹底粉碎了敵人的九路圍攻。黃惠良在歷時16天的戰鬥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