季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0部分,新中華再起,季,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有樣有樣,一體如淮安般辦理。
翁同和難得一次進言成功,當下也很是得意。其實他這時候也就二十四五年紀,又沒有經過大哥被先判死刑,然後流竄軍臺,而老父憂懼而死的慘禍,所以論起性格來並不乖戾,而一直在張華軒面前表現的有些自負和格格不入,這也是自幼才名在翁家三子中最高而倍受讚譽弄出來的驕狂之氣,其實他剛入淮安不久便被折服。商號林立生民安居樂業,這倒不是很讓他敬服,不過論起整個城市的精神面貌和配套的那些設施,還有城管局成立後整個城市的環境都大有改變,對翁同和這樣的正經的儒家弟子來說,淮安城裡的秩序井然和衛生狀態,還有公共福利,再加上對士兵豪奴的約束,甚至根本看不到三班衙役耀武揚威安府的衙役和公務人員早就被淮軍營務處架空了,衙役們也全部下崗,有經驗的被留了下來,準備加入不久後就要成立的公安局內,整個淮安城內根本看不到流民和一點新興商業城市的混亂,而且也沒有沿街乞討的叫花子,這一點翁同和特別的讚賞,簡直對張華軒是佩服之至。
他當然不知道,淮安本地原本的赤貧之士固然得到了安置,按張華軒的打算,將來還會在淮安擇地造一批五層左右的樓房,用來安置那些無房無地的貧民居住,對沿街那些破敗的房屋也逐漸拆遷重新建造商業樓房,不過一個城市發展起來總會有乞丐的產生,然而在淮安不允許這種情況的發生,當真是年老無依的被收容起來統一照顧,那些年輕力壯跑出來逃荒的早就被統一收容送到海門和啟東一帶的棉田裡種棉花去了下。
翁同和對張華軒的處理辦法也算滿意,在他看來能做到這樣的一步也算不簡單,他雖然是個儒生,卻也並沒有生活在真空之外。
只是他原本想趁勝追擊,勸張華軒考慮一下他的土改政策,話到嘴邊,看到笑吟吟的張華軒卻又是頹然住嘴。
其實論說起來,翁同和對張華軒還是服氣的。畢竟張華軒年紀比他小,論家世還不如他,當著亂世一起,眼光明顯高出同輩人不止一里二里去,混到現在這個地步,朝廷也倚為重臣,按翁同和私下裡的想法,其實還是朝廷忌憚漢員,不然就憑吉爾杭阿在九華山大營裡的那幾個綠營兵,憑什麼他做江蘇巡撫,而張華軒只是一個按察?
(77)倔驢的用法
大人論起世事洞明來,其實遠強過我,我就不饒舌了
一瞬之間,翁同和由著原本的盛氣而來,變的有些頹廢而缺乏自信。醉露書院
其實這也難怪,比之張華軒,翁同和原本的那點成就和自信根本就不算什麼了。而經過這些天的相處,對方的涵養氣度也明顯強過自己,今天他盛氣而來,就是抓到張華軒一點錯漏,可惜對方又迅速彌補,根本不給他借題發揮的機會。
翁同和的這點沮喪和小心思張華軒怎麼會看不出,這個時代的人沒骨氣的多,不過有幾個有骨氣的,卻又多半目無餘子,總是覺得老子天下第一。
他心念一動,這個時候也算是作養人才的時候,不僅是翁同和,其實最近收羅的生員秀才和舉人也不少,加起來可能有過百人,這些人都是受過良好的儒家教育,讀聰明的人也有好處,就是能舉一反三,比那些目不識丁的老百姓要強的多。其實就拿淮軍將領做比較,到現在來說,淮軍中哨官一級的能識三五百字,看懂簡單地圖的已經算人才了,雖然淮軍中掃盲教育一直就沒有停過,不過那些老粗在入伍前一個大字也不識,腦子裡卻有一些奇思怪想和莫名其妙的舊俗。當年勸奕山用馬桶陣迎敵的楊芳雖然是人,其實在根底上和這些農民是一樣的,愚昧和無知罷了。
求是學堂的學生入學才幾個月,要想當人才用最少還得過一年半,所以不論怎麼說。眼前這些落魄儒生還是有其可資利用的價值。
張華軒現在地決斷極其明快果決,心裡想到了,嘴裡的一套說辭也早就想好:“聲甫,你其實也是天資聰穎,不過在世事洞明上有些欠缺,我看這只是少了歷練,現下朝命迭下。淮軍已經開拔出動,我暫且並不過去。醉露書院
不過最多一兩月後。可能也需親臨戰陣。這麼一點時間,我打算用來去海州實地勘探一下,除你之外,還有幕府中數十人一起隨我過去,再給你們一個名義,嗯,就叫海州調研班吧,你們先在淮安附近轉悠幾天,看看實地情形,然後隨我一起往海州去。隨我一起走走看看,做些實事,如何?”
這一套說辭讓翁同和極其滿意,他現在只是一個舉人,其實還沒有資格對朝政和朝廷大員指手劃腳,不過仰仗著與張華軒的親戚關係,沒事就喜歡過過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