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自遠方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一百一十七章,清和,來自遠方,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永樂元年五月,天子御駕離京。

是日,世子朱高熾親領百官出宣武門相送。

自皇后千秋節宮宴之後,世子多以讀書為由居文華殿不出,非天子宣召不至。自日前昏厥,太醫言世子心中鬱結,體虛,需休養。天子特命世子不必入奉天殿逢朝聽證,以休養為本。此令一下,讓支援朱高熾登皇太子位的解縉等人心驚不已。

不封皇太子,連聽政也不許了。這哪裡是關心世子,分明是將世子排除在朝堂之外。

對比之下,高陽郡王領兵在外,卻恩寵日隆。

天子時常敕諭,或言及-軍-事,或敘父子之情。高陽郡王更是旬日上表,不提政事,只關心天子勞累,皇后鳳體。風聲傳出,高陽郡王囂張跋扈之名頓減,仁孝之名大盛,隱有蓋過長兄之勢。

解縉黃淮等人焦急不已,莫非天子真要廢長立幼?

“於國家社稷,廢嫡長子而立次子,此非福也!”

更有人擔憂,如唐時玄武門之變,會否在本朝重演。

“天子本就以武奪位,喜高陽郡王……”

“慎言!”

話被攔住,眾人仍驚出一頭冷汗。

朱棣怎麼登上皇位的,天下人都清楚。

清楚歸清楚,大聲說出來可會要人命。

出言者也意識到說錯話了,擦了擦額角,閉上了嘴。

一場虛驚,眾人心中都打起了鼓,哪還有心思商量如何幫朱高熾擺脫困境,只能虛應幾句,藉口公務各自離去。

文淵閣內西側廂房內,楊榮站在窗前,看著面帶沉重的黃淮等人,搖了搖頭。

太急了。

書生意氣不可成事,建文朝的種種擺在眼前,為何他們還不明白?今上正當壯年,世子根基未穩定,倒是二皇子和三皇子戰功彪炳,如此急迫,非但無法送世子上位,反而會讓陛下同世子離心。

“士奇兄觀之,如今之況何解?”

“難解,卻非無解。”

自入文淵閣,成為內閣七人之一,楊士奇愈發謹言慎行。朝臣議立皇太子,從不參與。解縉等相邀,能推則推。楊榮也是一樣。

落在朱棣眼中,便是此二人知進退,體上意,協助他處理政務的能力又是一流,有望成為朝中股肱之臣。

雖然解縉仍三天兩頭得天子誇獎,幾乎被誇出一朵花來,但在文淵閣內,楊榮和楊士奇卻更受重用,隱隱壓過了解縉黃淮。

文淵閣的七人也分成了兩派。

一派以解縉黃淮為首,另一派則以二楊為先。

明知天子用意,眾人也必須遵照朱棣設好的方向去走,沒人敢提出反對。

“依士奇兄看,天子是真存了廢文華殿之心?”

楊士奇搖搖頭,“天子縱不喜世子,卻未必不喜文華殿。”

“哦?”

楊榮走到桌前,楊士奇執筆落在紙上,待楊榮看過之後,移到燭火旁點燃。

橘紅的火光,漸漸吞噬了紙上墨跡。

宣紙成灰,“聖孫”兩個字卻深深刻印在了楊榮的腦海裡。

“可要提醒解侍讀?”

“不必。”楊士奇再次搖頭,“解侍讀早已領悟,你我二人只需靜觀,忠於陛下,本分為要。”

語義已盡,楊士奇不再多言,

五月丁丑,天子駕臨山東,途經濟南、德州等被兵府縣,見荒蕪田地甚多,民有飢色,特召山東布政使前來問話。

朱棣很疑惑,朝廷連續兩年免除山東夏糧,又撥付糧食錢鈔賑濟,為何還會出現民不聊生的情況?

昔日德州濟南,均為繁華之地,如今再觀,哪裡還有繁華的樣子?

山東布政使還想隱瞞,面對朱棣,終究心虛。幾番奏對,因緊張之故,前言不搭後語,朱棣心中疑惑更甚,召來楊鐸,大有不在朕的面前說實話,就放錦衣衛的架勢。

“你和朕說實話,還是朕另想法子讓你說實話?”

朱棣氣勢全開,楊鐸再一旁冰冷的盯著,像是計劃從哪裡下刀子最好。

如此壓力之下,再鐵打的漢子也撐不住。如果之前還有幾分僥倖的念想,被永樂帝的火氣一噴,頓時煙消雲散。該說不該說的全都竹筒倒豆子,一乾二淨。

末了,跪在地上砰砰磕頭,哭道:陛下,他全都說了,一點也沒隱瞞。荒地徵稅是戶部下令,絕不是他肆意妄為。他知道自己這事做的不對,但看在坦白從寬的份上,能不能當個汙點證人,爭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光輝之誰與爭鋒

美麗心點

幽藍之尾[人外]

魔鬼椒

棄妻難再逑

葦葉

時傾

木慕6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