恐龍王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9部分,股王兵法之財富密碼,恐龍王,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門吧?要想不斷的資本運作,就必須不斷地收購和兼併。另外,企業併購的概念在中文語境中,與英文的Merger and Acquisition 也並不完全一樣,中文企業併購不僅僅是指提高企業效率的手段,往往還同上市、融資和套現等目的連在一起。所以,很多的中國企業家經常把資本運作和企業併購這兩件事連在一起。為了敘述方便,我在本文也把這兩個概念平行使用。
2、西方同行顯得“不思進取”
相對於中國企業家的資本運作,西方同行則顯得有些不思進取。他們為什麼沒有創造出資本運作這種靠買賣企業賺錢的“大生意”概念?
因為在成熟的市場經濟中,靠買賣企業是不能賺錢的,賺錢必須靠企業效率的提升。企業效率的提升只能來源於兩個方面——優秀的經營管理與先進的技術,上市融資、併購和重組這些側重資產負債表右邊的活動,只不過是實現優秀的經營管理和獲取先進技術的條件和手段,而獲取這些條件和手段的過程本身是不能提升企業效率的。這就如同要提高挖土的效率,先要做一把鐵鍬的道理一樣:鐵鍬製作的過程本身不能帶來挖土效率的提高,挖土效率的提高,必須等到鐵鍬做好和被使用者掌握自如以後。可是,這期間會有無數種變化:或者鐵鍬製作壞了,或者成本過高,或者使用起來還不如手挖得快。如果一個人製造鐵鍬的效率高,他就不用挖土了,他就會變成一個專業的鐵鍬製造者。
揭開資本市場的面紗(2)
有人可能說:“不對呀,西方很多老闆也是透過企業已上市,一下子賺了很多錢的?”
不對!那只是表象。他們上市賺的錢其實是產生於他們企業的高效率,他們只不過把企業一部分的高效率賺錢能力賣給新的投資者,而企業這種高效率的賺錢能力不是來透過上市而取得的,而是來源於日積月累的卓越管理和技術進步。如果不上市,這些高效率企業的股東們也會一天天地賺錢,而那些低效率的企業,就是天天上市,它們的股東也不會賺到錢!
另外,任何一個成熟的市場經濟都有一個相伴而生,高效運作的資本市場,其中必有一批專門從事企業買賣的人——投資銀行家。但是,這些專門向企業提供IPO、MBO、LBO、財務重組、業務合併等等這些眼花繚亂的融資和併購建議的投資銀行家們,只不過是買賣企業的掮客,而不是企業買賣的當事人,所以他們的主要收入只能是佣金。
3、買賣企業不應該是企業界的主要活動
因此說,成熟資本主義經濟即使有專門從事企業買賣的人,也只不過是侷限在一小部分投資銀行家的身上,而不是企業界的主要活動。即使是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兼併與收購最頻繁的GE公司,主要業務仍是以工業生產和金融服務為主,他們在全球僱用了25萬人,每天在生產從飛機發動機到核磁共振等一系列先進的工業產品,和在40多個國家和地區提供全方位的個人和機構金融服務。
窗體頂部
可能有人會說:“GE不正是一個不斷靠跨行業併購最佳化資產組合,從而使股東價值持續增值的成功資本運作的典範嗎?”
錯!請仔細看一看韋爾奇的###:這位領導GE創造奇蹟的CEO,用了99%的篇幅在描述他如何領導GE進行變革,打破官僚主義,推行6西伽馬,培養團隊,建立企業文化,選拔接班人等等這些負債表左邊——資產項下的基本經營管理活動。
GE的併購活動僅僅是它投資戰略中的一個,如果沒有這些卓越的企業經營管理的基本功,GE是不可能成功地進行那些跨行業的併購和新行業的投資。
一個更值得我們注意的情況是,GE畢竟是西方企業界的一個特例,西方絕大多數成功的企業是像微軟、雀巢、杜邦、沃爾瑪、諾基亞這樣專業化的公司。
企業管理是社會科學,社會科學是研究相對值——大多數規律的科學。然而在崇尚奇蹟,好大喜功,不求甚解,好走捷徑的中國文化浸染下,企業界和財經媒體關注更多的往往是少數幸運者的特殊成功軌跡。
有人還會說:“既然併購不是西方企業界的主要經營活動,為什麼併購的訊息在西方的主流經濟媒體中不絕於耳,好像他們整天干的也都是這些資本運作的事?”
這是因為企業併購的金額巨大,有關併購的訊息往往搶了媒體的頭條,控制了人們眼球。
比如,李嘉誠先生那筆賺了上千億港元的世紀交易——出售Orange電話公司,多數人津津樂道的只是交易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