剷除不公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72部分,伏藏師,剷除不公,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聽,原先生所讀的,果然就是古藏語中的分支巴爾蒂話。
所謂巴爾蒂話,是指巴基斯坦北部地區巴爾蒂斯坦大部分居民所操的語言,歐美的國外學者一般視之為藏語西部方言。巴爾蒂斯坦中的“斯坦”是波斯語的音譯,意為“地區”。巴爾蒂人自稱其所在地為巴爾蒂尤爾,“尤爾”也是藏語的音譯,意思同樣為“地區”。中國藏族和拉達克人稱這一地區為“巴爾蒂”,稱其居民為“巴爾蒂巴”。伊朗傳教士稱這一地區為tibet…khord,khord即波斯語“小”的意思。故此,巴爾蒂斯坦又有“小西藏”的別稱。
林軒模模糊糊地意識到,在此地出現巴爾蒂話有著非同一般的意義。
他對這種語言略知一二,因為巴爾蒂斯坦位於數國交界處,語言混雜,很多詞彙直接來源於巴基斯坦的國語烏爾都語。
林軒曾經在巴基斯坦居住過一段時間,基本能夠掌握烏爾都語的會話要領,所以也能聽懂巴爾蒂話。
巴基斯坦是巴基斯坦*共和國的簡稱,意為“聖潔的土地”、“清真之國”,是一個多民族*國家,百分之九十五以上的居民信奉*教。它位於南亞次大陸西北部,南瀕阿拉伯海,東接印度,東北鄰中國,西北與阿富汗交界,西鄰伊朗。該國原本是英屬印度的一部分,1947年8月14日由英國實行印巴分治, 1956年3月23日,巴基斯坦*共和國獨立建國。
多國交界位置的地區有一個共同的特徵,就是文字、語言的大融合,變得更具備國際屬性,易學易懂。
林軒聽了不到一分鐘,便明白了原先生辨認出的那些文字所含的意義:“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那是中國人熟知的古文《兩小兒辯日》中的內容,選自列禦寇所編的《列子??湯問》,文章核心是教育世人從不同角度看待問題,會有不同的結果,世事沒有絕對的對與錯。
“太陽離人遠近”的問題是亙古以來的辯白經典例子,猶如“先有雞先有蛋”的問題一樣,迴圈相生,無窮無盡,越辯白越讓人陷入思維混亂之中。
“又是迴圈辯證的問題,難道與懸崖上那種無限不迴圈階梯有關嗎?”至此,林軒微微有些後悔,應該先把上面的迴圈階梯探索一遍,再墜下懸崖到這裡來。
當時,他也想過這個問題,只是擔心在無盡迴圈的階梯上會出其它亂子,又陷入孤軍奮戰的窘境中。
“那是什麼意思?”星三郎終於忍不住了,抬頭注視著原先生。
原先生緩緩回答:“這些文字辯證了遠和近、大和小的諸多問題,似乎是告訴我們人類普遍意義上認為的大小、遠近、多少、先後等等概念並不完全正確。這些概念永遠都是相對產生的,並非固定不變。”
很顯然,星三郎對這種回答並不滿意,悶哼了一聲:“那麼,這一長篇文字有什麼具體意義嗎?”
林軒看不到那些文字,只能從原先生的敘述中略窺門徑。
在《兩小兒辯日》之後,那些巴爾蒂話裡還有一段是這樣說的:“一切沒有開始與結束,沒有正確與錯誤,沒有正義與邪惡。若是執著地要尋求答案,反而連手中的問題也失去。路沒有盡頭,就像世界沒有邊際,去到哪裡,路就在哪裡。所以,放開就是擁有,失去就是得到,離開就是回來,結束就是開始。”
林軒立刻想到,連《金剛般若波羅蜜經》中也有同樣的話,本句為“無為故無敗,無執故無失”。
這句話的意思是,不在乎什麼事情,因此沒有所謂的失敗;沒有過分的執著,因此沒有失落。
第二百九十三章 高手除惡
“它沒有具體意義——”原先生再次抬頭,仰望著那巨大的蜂巢結構。
中國古代的哲理文章、禪宗佛典裡面所記載的,都是“有大用、無小用”的真理。對於急功近利者而言,它們是沒有具體意義的,但對於修行者來說,則是有醍醐灌頂、指路明燈一樣的重大意義。
“那麼,我們是否應該做些別的什麼事?”星三郎又問。
“你認為,我們能做什麼?”原先生淡淡地問。
“離開這裡,去山外的世界。”星三郎很肯定地回答。
“時間還未到。”原先生淡然一笑,“我們到這裡來,是想看到自我的本心。整個地球之上,也就只有這裡能做到這一點。你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