換裁判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6部分,男人的天方夜譚,換裁判,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上了五行字:

“二十六年,皇帝兼併天下,諸侯黔首大安。立號為皇帝。乃詔丞相狀綰,法度量則不一,歉疑者皆明之。”

這句話的前半部分,也是記事的。說的是秦始皇二十六年,皇帝兼併天下,諸侯和百姓非常安定,立號為皇帝。皇帝下詔給丞相王綰,指出度量衡不統一,使大家無所依從。今後都按這個標準執行。

當年商鞅制定的量度標準,只能在秦國通行,現在統一了六國,秦始皇又重新頒佈了這個標準,在全國統一執行。有了這個標準容器,就不會發生異議了。

()好看的txt電子書

這個至今儲存完好的方升實物,部分地說明了秦國標準化工作的認真程度。

在統一度量衡的同時,帝國還統一了全國車輛的輪距,就是兩個車輪間的距離。那時都是木輪車,走在土路上。車行路上,壓出兩條深深的轍印。如果車的輪距不同,就會增加車輛在道路上行走的困難。所以要制定出統一的車輪輪距。這就叫“車同軌”。

此後,秦始皇下了很大力氣,依靠李斯等人,統一了當時的中國文字。漢字的起源很早,傳說是黃帝時代的倉頡觀察了鳥的足跡以後,按照那鳥爪子抓出的樣子造出了漢字。究竟是否如此,我們找不到堅強的考古證據的支援。不管怎樣,漢字從產生,發展到秦始皇的時代,至少已經有一千多年的歷史了。其間,它並非一成不變,而是在不斷地發展變化。同一個字,在不同的地區、不同的國家,由不同的人書寫出來,可能是完全不一樣的;於是,在秦始皇的時代,各國使用的漢字,差別很大。這當然不利於發展和交流,也不利於這個統一的龐大國家的治理。

漢字由象形文字和記事符號發展而來,象形文字又是由記事圖畫發展而來。人們曾經在祭祀的時候,把與祭祀有關的事情刻在龜甲和獸骨上。這樣的文字被今天的人們稱之為甲骨文。人們還把這些文字鑄在青銅器上,這些文字則被稱為金文或鐘鼎文。這些文字,在秦始皇統一六國之前,初步形成了寫法比較一致的字型,一般把它叫做大篆。

但是,大篆保留了很多象形字的形式和成分,寫法也比較複雜。就其應用方面來說,各地差別巨大。

秦國及其周圍地區,在原來大篆的基礎上,逐漸形成一種新的字型,被稱為小篆。李斯建議秦始皇,說:七國分立時,各國文字差別很大。現在已然天下統一,應該對小篆的字型加以整理,對那些與秦國的寫法不同的文字,予以廢除,頒行全國統一的漢字。

秦始皇接受了李斯的建議,並讓他負責整理現行的漢字。

李斯對通行的小篆字型加以整理,形成了一套比較系統,形式又統一的小篆字型。李斯在介紹這種字型的形成過程的時候說:上古的時候,人們使用大篆,大篆在社會上很流行。但年代已經太久遠,以至於很多人已經不能閱讀這種文字了。現在,我們刪去其中過於繁雜的部分,吸收它比較合理的易寫的部分,參照著改成了小篆。此後,在秦始皇巡遊各地的時候,刻石立碑,用的都是這種字型,官方文書佈告,當然也要用這種字型。這樣,這種字型便逐漸在全國通行起來,形成了統一的字型。這就是“書同文”。

小篆的寫法並不簡單,而帝國的文書卻越來越多。那些抄書的書吏們逐漸地簡化這些字,形成一種寫法比較簡單的新字型。當時,書吏也被稱為“隸”,所以這種新字型就被稱為“隸書”。

史籍中還有一些另外的說法。比如——

據說有一個上穀人,治下在今天的河北省懷來縣東南,叫王次仲,他覺得小篆字型過於繁雜,便在寫法上加以簡化。相對小篆而言,這種字寫得很快,抄書的官吏們見了心中喜悅,願意寫這種字型。秦始皇也覺得這種字型很好,便派人招他進京,傳習這種字型,可是,使者去了三遍,他都不肯來。秦始皇很生氣,便讓程邈對王次仲的字型加以改革,便形成了隸書。

中國曾經被這樣拿下(12)

另一種說法,和上面的說法異曲同工——

程邈開始時當縣吏,後來犯了罪,被關在雲陽監獄中。他認真思索了十年,想出了這種字型,共寫出三千個字。他把這件事報告給秦始皇,秦始皇覺得很好,就提升程邈為御史。因為程邈曾經蹲過監獄,所以稱這種字型為隸書。

還有一說是,因為這種字型連徒隸都可以寫,所以叫隸書。

顯然,不管怎麼說,“書同文”對促進中國文化的發展堪稱功德無量。

再看他修的道路,以咸陽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遊戲小說相關閱讀More+

美人應如是

連城雪

反派自救指南[賽博]

舟晚渡

料理女王

笑傲網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