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幾何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29部分,大國的興衰,人生幾何,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車業的變化更富有戲劇性——1960—1984年期間,日本汽車在國際市場上所佔的比例從1%上升到23%——結果日本向全世界出口的小汽車和卡車都是數以百萬計。日本鍥而不捨、咄咄逼人,產品從低技術向高技術邁進:計算機、電信、航天、機器人以及生物工程等。也正是這種鍥而不捨、咄咄逼人的努力,使日本的貿易順差增加,成為金融和工業的巨人,它在世界生產和市場中所佔的比重也隨之擴大。1952年,當盟軍結束軍事佔領時,“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僅比英國或法國的國民生產總值的1/3略高一點。但到了20世紀70年代後期,日本的國民生產總值已相當於英、法兩國的總和以及美國的一半以上。”在不到30年的時間內,日本在世界製造業生產和國民經濟總產值中所佔的比例,從大約2~3%上升到約10%,並且從未止步。世界上只有蘇聯在1928年之後的若干年裡曾達到過類似的增長速度,但日本卻來得更加輕鬆自如,既有更廣泛的基礎,也更加令人矚目。
兩極世界的穩定與變革(29)
與日本相比,其他各個大國的經濟發展顯得緩慢。然而,中華人民共和國1949年誕生之後,開始顯示了它的威力,當時只有極少數的觀察家沒有認真看待它。這部分地反映了傳統上對於所謂“黃禍”的憂慮,因為,這個東方巨人一旦組織起全國的八億人口,在國際事務中顯然是一支巨大的力量。更重要的是,它從誕生之日起在同列強的交往中所起的突出的(更不用說敢作敢為的)作用,儘管也許這是由於它感到自己被包圍而做出的一種神經質的反應。它同美國在朝鮮和金門、馬祖的衝突;它進駐西藏;它同印度進行的邊境衝突;它憤然同蘇聯決裂,並在有爭議的邊境地區進行軍事交鋒;它同越南進行流血的反擊作戰;它在批判西方帝國主義和“蘇聯霸權主義”以及促進全世界民族解放運動方面,通常使用一種好戰的宣傳調子(特別是在毛澤東時期),所有這些使它在世界事務中樹立了一個比言行謹慎、精明敏捷的日本更為重要、更難以預測的形象。僅僅從中國擁有世界1/4的人口這一點說,其政治傾向如何,就必須予以認真的對待。
但是,如果用嚴格的經濟學標準衡量,中國似乎又是典型的經濟落後國家。比如說,1953年,中國在世界製造業中所佔的比例僅有,其工業潛力僅相當於英國1900年的71%!中國的人口每年以數以千萬計的高速度增長,占人口絕大多數的貧窮的農民,其人均產值低得可怕,上繳國家的“附加值”很少。20世紀以來,中國的發展受到過許多幹擾:軍閥混戰、日本入侵、40年代末的內戰等等,直到1949年才告結束,農民才從地主的手中奪回了土地。然而,中國經濟的前途並不是完全沒有希望的。中國過去就擁有公路、輕型鐵路等基礎設施,它的紡織業很有潛力,其城市和港口已成為企業活動的中心,特別是滿洲地區20世紀30年代曾被日本開發過。中國的工業要想騰飛,必須具備兩個條件:長期的安定和鉅額的投資。在20世紀50年代,由於有共產黨執政和蘇聯的援助,上述兩個條件在某種意義上是具備了。1953年的第一個五年計劃,仿效斯大林優先發展重工業和增加鋼、鐵、煤產量的做法,到了1957年,其工業生產翻了一番。但是另一方面,無論是從國內籌集到的還是從蘇聯借來的資金,都遠遠不能滿足中國經濟發展的需要;後來中蘇關係破裂,蘇聯突然終止了對中國的經濟和技術援助。此外,毛澤東錯誤的決策:鼓勵開辦鄉村鋼鐵廠以求取“大躍進”,發動“文化大革命”(使大批技術專家、專業管理人員和訓練有素的經濟學家受盡凌辱)等等,極大地阻礙了中國的發展。還有,在整個20世紀50年代和60年代,中國實行敵對性的外交政策,與幾乎所有的鄰國發生過軍事衝突,這意味著其有限的財力相當一部分必須用於軍事開支。
當然,就經濟而論,這一時期並非一無是處。它至少強調鄉村地區的重要性,促進了小型工業的發展,改善了農業技術,給鄉村帶來了基本的醫療和社會保障。但是,中國只有進一步改善基礎設施和實行工業現代化,並進行長期的投資——這些都要在“文化大革命”以後的休養生息和同美、日等發達國家增加貿易——才能使國民生產獲得重大提高。中國的煤炭、石油同其他貴重金屬礦產一樣,正在被迅速開發。到1980年,中國的鋼產量達3 700萬噸,大大超過英國或法國,其現代能源消耗相當於歐洲任何一個主要國家能耗的兩倍。同年,中國在世界製造業中所佔的比重也上升(從1973年的)到5%,接近於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