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鍵盤傳說提示您:看後求收藏(四百八十章 姚崇的阻力,紈絝到底,我是鍵盤傳說,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隆基疑慮道:“這蝗蟲鋪天蓋地,怎麼殺得過來呢?”
姚崇急了:“就算殺不完,總比坐視不管強吧。過去因為蝗蟲成災,亡國的事情都有啊。如今國家的糧食儲備本來就不多,如果再出現歉收、絕收的事,老百姓就會亂啊。”
李隆基聽了,並沒有反駁姚崇,但是,還是一副期期艾艾、遲疑不決的樣子。
姚崇就問:“陛下,您還有什麼顧慮就直說吧。”
李隆基嘆了口氣道:“蝗蟲是天災,是不是上天派來警示我的呀?我是天子,滅蝗不會得罪上天吧。”
姚崇一聽哭笑不得道:“這樣吧,以後凡是關於滅蝗的事情,您不要以皇帝的名義出敕令,而是讓我以大臣的名義出牒書吧。就算上天怪罪下來,也是怪我,跟您沒關係不就行了嘛!”
儘管姚崇說的很明白了,可李隆基還是拿不準主意,最後他決定,立刻召集朝會商議此事。
在朝會中,姚崇再次提出了滅蝗的意見。誰知他的話音剛落,便有一個人提出了反對意見。姚崇一見此人頓時傻眼了,出來反對他的不是別人,正是另外一名宰相盧懷慎。
盧懷慎出身于山東高門范陽盧氏,是地地道道的貴族之後,但是,他當官特別清廉,生活也十分樸素。
有一次,盧懷慎生病,兩個同僚去看他。他留人家吃飯。一會兒,飯菜端上來了,就是兩盆煮豆子,一點葷腥都沒有。這還是盧懷慎費盡心思打點出來招待客人的東西。可想而知,平時就更節儉了。這樣的人能不讓人佩服嗎?所以,他的道德影響力特別大。
盧懷慎這個人雖然人望高。但是,平時從來不反對姚崇。盧懷慎自知才能不及姚崇,所以輕易不敢拿主意。
有一次。因為姚崇的兒子死了,回家處理喪事。請了十多天假。所有的公文就都堆到盧懷慎面前來了。盧懷慎看來看去,哪個也不敢批,沒辦法,盧懷慎只好來找李隆基了。
盧懷慎向李隆基稟報:“陛下,微臣辦不成事,您把微臣撤職了吧。”
李隆基一聽就笑了:“我任用姚崇是辦事的,任用你是因為你清廉端正,可以給天下官員樹立榜樣。本就沒指望你辦事。你放心回去吧,等姚崇回來處理。”
姚崇回來以後,不到一個時辰,全部都批完了,盧懷慎佩服得五體投地。正因為如此,一般姚崇說什麼,盧懷慎就隨聲附和。所以當時號稱“伴食宰相”,就是陪著姚崇吃飯的。
現在,聽說姚崇要捕殺蝗蟲,盧懷慎覺得不妥。於是。他斗膽提出反對意見了。
“這蝗蟲也是生靈,殺生就要傷和氣,傷和氣可是要招禍的!”
盧懷慎是受佛教的影響。才說出了這番話。
盧懷慎的說法,讓許多大臣附和。
不僅是盧懷慎等朝廷大臣不同意捕殺蝗蟲,就邊許多地方官也紛紛遞了奏摺反對。反對呼聲最大的,就是蝗災最嚴重的汴州刺史倪若水。
倪若水在奏摺中寫道:蝗蟲是天災,不是人力所能解決的。所謂天災就是上天的警告,應該讓皇帝修德才是。如果皇帝不從自己的角度解決問題,而是一味捕殺蝗蟲,那就是緣木求魚!當年十六國時期,後漢皇帝劉聰也捕過蝗蟲。最後越捕越多,連國家都亡了!這是前車之鑑啊!
倪若水運用“天人感應”理論。是勸諫皇帝的一種經典方式。天人感應是為政者在面對災害時無力的一種自責心態作祟。從漢代起,便有天人感應之說。因對蝗蟲那殺之不盡的數量感到恐慌,對防治蝗蟲的無力,便認為蝗災是上天的譴責和警告,從皇帝、丞相到州縣官,都反省自己失道失德之處,祈禱神蟲嘴下留情。有見識的君王會下罪己詔,開倉放糧救災,組織人手滅蝗,而常識水平不有夠的皇帝甚至會寄希望於神力。
於是,朝廷內出現了兩種聲音。有的認為“只需上下齊心協力,必能治住蝗蟲,即便有除治不以的當地,也比養患成災強。”但不少人以為:‘蝗是天災,豈可制以人力‘,是除治還是不除治,兩邊爭鬥的十分激烈。
李隆基無奈之下,只好暫時退朝,次日再議。
如此議了三次,依然沒有定論,眼見著時間在無意義的爭論中流失,姚崇心急如焚。
姚崇突然想到了李陶,這天一大早,他沒有去議事廳,而是來到了藍田王府。當他急匆匆來到藍田王府的時候,卻被裴嶽卻告知:小主人外出了。
姚崇一臉失望,正要轉身離去,裴嶽卻叫住了他:“姚閣老,小主人讓我轉告您,李林甫只要一到任,他便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