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子特工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九十六章 歐陽羽的裝甲突擊叢集,異界變身之亡靈戰記,包子特工,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迫擊炮六十四門,而到了軍一級則更加的喪心病狂,光是b-4m1931型二百零三毫米榴彈炮就有二十四門,d-20型152毫米加農榴彈炮更是高達七十二門,喀秋莎火箭炮四十八輛,a-19型一百二十二毫米加農榴彈炮四十八門,歐陽羽打算把蘇聯的大炮兵主義在異界發揚光大。
除了令人髮指的眾多火炮以外,歐陽羽更組建了一個坦克師,兩個機械化師,和一個戰鬥機大隊,攻擊機大隊和轟炸機中隊。
坦克師裝備前蘇聯著名的t-34-76一九四三年型坦克,再配上m3半履帶裝甲運兵車和su-122、su-152自行火炮。坦克師的近三百輛坦克,兩百輛裝甲車和自行火炮,兩萬八千名士兵一起組成了歐陽羽的裝甲突擊先鋒。
而兩個機械化的的裝備就沒有上面那麼華麗了。主要裝備的坦克是bt-7快速坦克和有著陸地巡洋艦稱號的t-35五炮塔重型坦克,t-35重型坦克是蘇聯以伏羅希洛夫元帥的名字命名的n174機器製造廠設計的,1933年由哈爾科夫蒸汽機車製造廠批次生產,1936年開始在蘇聯紅軍中列裝,1939年停產。總計生產了六十餘輛。
t-35坦克的戰鬥全重為五十噸,乘員多達十一人。它和英國的“獨立號”坦克一樣,有五個炮塔。不過這五個炮塔是分兩層排列的。主炮塔是中央炮塔,在最頂層。裝一門二十四倍口徑的一百二十二毫米榴彈炮,攜彈九十發,另有一挺7.62毫米機槍。下面一層有四個炮塔,每個炮塔都裝備一門三十七毫米速射炮。兩個小炮塔位於主炮塔的右前方和左後方,另外兩個小炮塔位於左前方和右後方。這樣佈置的好處是,火力配系和重量分佈比較均衡,不過除了主炮塔可以360°旋轉外,其餘四個炮塔只有165°~235°的方向射界。
得益於有著強力的發動機和魔導鍊金技術,原本皮薄餡大的t-35的移動速度和裝甲得到了大大的增強,坦克最大行進速度為每小時五十公里,正面裝甲厚度達到了一百二十毫米均質鋼裝甲的水平,並還有魔力護盾的保護。火力強大、難以摧毀的t-35多炮塔重型坦克,在歐陽羽的改裝下變成了真正的陸地巡洋艦。
全師坦克數量為一百五十輛,bt-7佔了三分之二。m3半履帶裝甲車以及變形車的數量卻有近三百輛,沒有自行火炮,但有用卡車拖掛的牽引式火炮一百二十門和五百輛卡車。
坦克師和裝甲師都是實驗性質的部隊,空軍也是一樣,拉-5(la-5)型和改良型拉-7(la-7)型戰鬥機,木質結構為主單座單髮式螺旋槳戰鬥機。是蘇聯在二次大戰中後期的主力戰鬥機之一,被認為是蘇聯當時綜合表現最優秀的戰鬥機。和在當時世界最傑出主力機型之一,主要武器為機頭和機翼根部的四門二十毫米機炮,機翼下可掛載一百五十公斤的炸彈或者八枚一百二十七毫米航空火箭彈,又或者掛載二十四枚五十七毫米火箭彈進行對地攻擊,這種木質結構的戰鬥機生產簡單,原材料在這個世界可以算是無窮無盡想生產多少都行,如果這次的戰鬥表現良好的話,歐陽羽就準備進行大規模生產。
攻擊機則是金屬和木質混合的伊爾-2攻擊機,伊爾-2(俄語:nл-2,英文:il-2)蘇德戰爭期間蘇聯主要強擊機,廣泛用於低空火力支援陸軍,1939年由伊留申研製成功。1941年起裝備部隊,至蘇德戰爭爆發時有249架,戰時共生產3.6萬架,佔蘇聯飛機產量的三分之一,戰時損失一萬多架。單座(1942年改進型為雙座兩名駕駛員),裝有1臺1750(一說1600)馬力發動機,最大時速420km/h,最大航程765(一說510)公里,裝備20(後改為23)毫米航炮2門、7.62毫米機槍2挺(1942年雙座型加裝12.7毫米機槍1挺),能攜4—8枚rs-82型火箭彈和400—600公斤炸彈,座艙、發動機和油箱均有裝甲防護。蘇軍稱之為“飛行坦克”,德軍稱之為“黑死神”。
歐陽羽對這款戰機進行了小小的改進,增大了發動機功率,使得飛行速度更快,可以攜帶一頓的炸彈,兩門二十毫米機炮和兩挺機槍全部換成了二十三毫米機炮,並擁有魔力護盾增加防護能力。
轟炸機使用的機型是蘇聯pe8四發重型轟炸機,乘員:十一人,航程:四千七百公里,最大速度:每小時四百三十八公里,最大升限八千四百公里,裝備武器:兩門20mm航炮,兩挺機槍,兩挺機槍,可載4000公斤炸彈。如果在無盡森林邊緣建立機場的話,其轟炸半徑可以完全覆蓋大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