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2613章:世人漫惜尋賢路,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明朝的宦官實際上危害並不大,可以說並沒有實際掌握過權力。明朝的皇帝都是透過宦官來制衡文官官僚集團,當皇帝對他的內閣比較滿意的時候,其實宦官根本沒有什麼權力,只有當皇帝對他的內閣不滿意的時候,宦官才可以以皇帝的名義掌握一些權力,但最終這權力還是掌握在皇帝手中的,宦官根本沒有辦法對皇帝的地位構成威脅,所以一旦新皇帝即位後,舊的宦官馬上就失勢了。就像魏忠賢,天啟皇帝一死,他馬上被趕回老家,而且還在半路上被皇帝秘密除掉了。況且太監本身是皇帝的貼身家奴,和其他人比,最大的特點就是聽話,對皇帝言聽計從,千方百計的討主子歡心,這種親密的關係使得皇帝對太監頗為信任,這是人之常情,皇帝雖說是天子,但畢竟不是真的天子,除了位置高一些,其實與尋常人差不多,都有七情六慾,只不過明君懂得剋制罷了,昏君不懂剋制,加上選擇太監的眼光太差,才導致了權勢沒得到很好的平衡,從而給了太監為所欲為的機會,但以楊崢看這並非就說所有的太監都是壞的,所有的太監都不能掌權的,皇帝之所以會把權力交給宦官,都是因為皇帝身邊有著其他的人或勢力在限制著皇帝,所以皇帝要有個團體來幫他奪回或者是順心地行使他的權力。這種限制著皇帝的勢力,東漢是外戚,唐朝是藩鎮,明朝是文人官僚集團了,說到底太監能參與其中,並非是太監本身的問題,而是權勢選擇了太監。

隨著文官集團的日益強大,皇帝出於自身的顧慮,想要在與文官集團較量中獲得勝利,就得尋幫手,相比外戚所帶來的巨大風險,宦官就可靠了多了,這些太監大多數都忠於皇上,而且還沒有文官那些臭毛病,明明他們自己都做不到的品德,卻偏偏要讓皇帝這麼做,明明他們自己一副大老爺的神情,卻要皇帝做那聖人,相比這些太監就純粹得多了,只要皇帝喜歡,他們沒什麼做不到,辦不到的,從感情上來說,皇帝毫無疑問是喜歡太監的,選擇皇帝來對付文臣也是最合適不過了,久而久之這些太監也就有了實權了,有了太監的幫助,皇帝也就不用顧忌百官的反對和牽制,盡心所欲的辦自己喜歡的事,盡情享樂了,可謂是一舉兩得的事情,所以縱觀大明一朝,皇帝基本上都是信任太監的,即便是後來崇禎皇帝除掉了大太監魏忠賢,也都沒有對太監乾淨殺絕。但這樣做問題也就隨之而來了,一個朝廷能夠維持下去,能夠長治久安,說到底還是得靠讀書人來治理,正是有了千千萬萬有抱負,有能力,心繫天下的讀書人,大明的天下才能順暢執行,政務才能得到合理貫徹,而皇室強行將自己的勢力安插進去,勢必會造成制度的破壞,宦官的職分本為皇帝的家奴,插手政治,無名無分,於法理不符,對政治秩序的破壞毫無疑問是巨大的,任何一個朝廷想要維持正常的執行,都要有一定的規則、秩序去遵守,一旦打破,那麼這個組織必然會亂了套,大明的宦官從一開始的“不及百人”到末期的總數超過兩萬;品秩從“五品至七品不等”到蟒袍加身,最高階的宦官地位與最高階的文武官員相埒;從“不識字”、“不得干預政事”到“通文墨、曉古今”掌司禮監成為皇帝的政治秘書,其勢力一直處在膨脹的態勢之中,而其專權干政的程度,亦是愈演愈烈說到底還是皇帝打破了規矩導致,至於宦官本人其實問題並不大,皇帝控制得好,就會有鄭和率舟師下南洋,馬靖鎮甘肅,馬騏鎮交趾等由宦官負責的政治活動。宦官出使、專征、監軍、分鎮、刺臣民隱事諸大權都能得到合理的運用,反過來說皇帝昏庸,那麼勢必造成的一連串的破壞,如魏忠賢就是最好的證明,他本是無賴出身,又不識字。因為與熹宗的乳母客氏是對食的夥伴而得以有機會見幸於熹宗,成為司禮監秉筆太監。上臺之後,他先是大肆捕殺東林黨人,並恢復廷杖威嚇群臣以排除異己,而後又網羅親信,使宦豎閹黨盡掌朝廷大權。一時之間,他的親信如“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等盡布朝堂之上。全國各地建起了大量他的生祠,朝臣都呼其為“九千歲”。在皇帝的聖旨上,都不敢直呼魏忠賢的名字,而以廠臣代之。魏忠賢的擅權專政、倒行逆施,終於使內外交患的明王朝徹底的一蹶不振,十數年後覆滅在滿洲八旗的鐵蹄之下,若皇帝是明君,魏忠賢未必有這個機會,但從後世的結果上看,大明在成祖首開宦官干政的惡端之後,宦官勢力在宣宗、英宗、憲宗、武宗、世宗、熹宗諸朝中逐步增強,太祖所立下的祖制也被一條條的打破,因皇帝唯恐他人篡奪自己的皇位。一般情況下,皇帝猜忌朝廷的文武外官,總防著他們有外心:但卻認為朝夕侍候在自己身邊百依百順、出身低下而又沒有後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不做人後被偏執反派看上了(穿越)

木南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