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2587章:為官當學萬年青,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去年三月,他過三十八歲的生日,門前送禮的人絡繹不絕。他早早叮屬管家,一概不收壽禮。皇上因這十餘年來巡視地方,功勳卓越,派人送了一隻玉貓金座鐘。誰知管家根據于謙的囑咐把送禮的太監拒之門外。太監有點不高興了,就寫了“勞苦功高德望重,日夜辛勞勁不松。今日皇上把禮送,拒禮門外情不通。”四句話,叫管家送給於謙。于謙見了,在下面添了四句:“為國辦事心應忠,做官最怕常貪功。辛勞本是分內事,拒禮為開廉潔風。”太監見於謙這樣堅決,無話可說,回去向皇上覆命去了,誰知那太監前腳剛走,于謙的同鄉好友,和于謙一起做官的鄭通也來送禮了,好說歹說讓他把禮物可收了,可於謙就是不收,又寫了四句話:“你我為官皆剛正,兩袖清風為黎民。壽日清茶促膝敘,勝於厚禮染俗塵。”鄭通見了十分敬佩,於是叫家人帶回禮物,自己進門與于謙敘談友情。于謙正和鄭通談得十分投機,管家進來通報,有一個叫“黎民”的送來了一盆萬年青,還讓管家帶來一首詩:“萬年青草情義,長駐山澗心相關。百姓常盼草常青,永為黎民除貪官。”于謙見後,親自出門迎接,鄭重地接過那盆萬年青,高聲詠唱了一首詩:“一盆晚年情義深,肝膽相照萬民情。於某留作萬年鏡,為官當學萬年青。”這事兒那太監看得一清二楚,當晚回去就全給皇帝說了,皇帝聽了少不了讚揚了一番,世人都說此人有些沽名釣譽,但熟悉他的人都知道,這一貫是他的作風,無論是皇帝也好,高官也罷,他做官要的就是兩袖清風。
“怕是起來了?”後下來的于謙接過楊士奇的話兒應了聲道。聲音不卑不亢,甚至沒有一絲討好的意思,就是那神態也只是友人之間說些家常一般,要知道眼前的可是當朝一品,換做是尋常的官兒,不要說是巴結,神態,言詞、禮儀莫不是做到了極致,可於謙似忘記了這一切一般,一路上走來,既沒有卑躬屈膝,也不曾主動作揖,說話言談只是執侄輩禮自居,這等傲氣,若是落在了尋常的官員眼裡,早就氣得夠嗆,楊大人何等人物,你這個籍籍無名的官兒,竟這般倨傲,也不怕就此斷了你的前程。
當然了這只是尋常官兒的想法,並非楊士奇的看法,這老傢伙從做了幾年內閣首輔後就越發顯得老而彌堅了,不說處理政務上的手段,就是胸襟也提高了不少,對於于謙這等不卑不亢的倨傲,他非但沒有絲毫的氣惱,反而從骨子裡透著歡喜,從永樂十九年于謙中了科舉,他便覺得眼前的這年輕人有些與眾不同,目光不免多看了幾分,後來見他是才幹卓絕,就越發喜歡了,宣德元年漢王朱高煦叛亂中,于謙以其洪亮的聲音,嚴厲的詞句,深厚的罵功狠狠地教訓了哪位極其失敗的藩王,除了給宣宗皇帝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給了這位首輔大人留下了不淺的印象,從此對這個剛剛嶄露頭角的官兒從心裡喜歡。
三楊柄權的這幾年,但凡於謙所奏請的事,早上上奏章,晚上便得到批准,都是“可以說,于謙在外做官的十幾年裡,楊士奇沒少從中照顧他,不少人對此首輔大人如此關注一個不知名的小官心生不滿,每次楊士奇總會笑著說:“此人是難遇之奇才,將來必成棟樑!我是為國家升遷他而已。”
首輔大人的眼光,自然沒有幹懷疑。
這次於謙回來除了作為大明兵部右侍郎巡視地方的身份外,每三年回京城做一番稟報之外,更重要的是有一件關於稅糧和徭役方面大事需要親自來京城走一趟,若非如此,於大人是斷然沒有什麼心思留在京城的。
對於于謙的冷淡,楊士奇也不以為意,想當年他自己的楊小弟還不是這樣同自己說話,他早已習慣了,事實上他對於官場上虛情假意的禮節性的東西也十分的頭疼,無奈身居官場有時候不可不為之而已。
門前的動靜,早就讓段譽看得一清二楚,等看清楚了楊士奇的面容,就知道這位老大人是來尋自家兄弟的,當即什麼也不說,轉身就衝進了院子裡叫嚷了起來。
楊士奇多次出入楊府,所以門人大多數都記住了這位平易近人的首輔大人,見他走出了轎子,忙將二人迎進了院子。
本以為楊家府上隨著楊崢的回來,必然是一片熱鬧的景象,卻不想宛如充滿的笑聲的院子一片冷清,只有幾個丫鬟僕人在院子裡用掃帚掃著昨晚被夜風吹下來的落葉,看眾人臉上的神情似是剛起來沒多久的樣子。
楊士奇抬頭看了看天,見圓盤一般的太陽高高掛在上空,按照京城的人演算法,這會兒差不多是中午了才是,心裡忍不住嘀咕了聲道:“老夫來的也不早啊,為何就沒人起來呢?”心頭雖疑惑,但進都進來了,總不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