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2371章:孰知不向邊庭苦,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話兒立即引起了一片喝彩聲,李時勉當即抱拳道:“徐狀元說的是及是,內閣地位越發重要,身為閣臣,其職務首先是議政事,宣佈綸音。閣臣常在皇帝的左右,充當顧問。閣臣不但對答政事中的疑難問題,而且為皇帝辦理公文,草擬諭旨。內閣所承辦的公文有制、詔、誥、敕、題、奏、表、箋,與政務上,閣臣需要看來自全國四面八方的文章奏摺,針對國家大事擬對各種奏章的處理意見,並將這些意見附於奏章之上,送給皇帝御覽,沒有過人的政務能力,根本應付不過來,而庶吉士來自翰林院,期間有經驗豐富者為教習,授以各種知識,三年後,在下次會試前進行考核,稱“散館”。成績優異者留任翰林,授編修或檢討,正式成為翰林,稱“留館”。其他則被派往六部任主事、御史;亦有派到各地方任官,正因為庶吉士有相當的政務能力,文武百官之中才有“非進士不入翰林,非翰林不入內閣。”的說法,庶吉士也被世人的稱為“儲相”。楊大人固然有才華,但畢竟是沒走過科舉,也不是庶吉士,與政務上難免會疏忽,內閣是左右大明國事的衙門,豈可讓一個毫不熟悉政務的人去處理朝廷大事,再者,我朝自科舉始,每年的庶吉士數百人,這些人都是天之驕子,自科舉結束後,便進入翰林院,學習朝廷政務三年之久,不能不說他們是國之棟樑之才,自入庶吉士莫不是還有報國之志,一旦楊大人入了內閣,難免讓他們心生僥倖之意,自從壞了學風,微臣懇請陛下三思?”
眾官兒你看看我,我看看你,他們本不知該說什麼,可李時勉這一番話算是說出來他們的心聲,紛紛上前道:“我等懇請皇上三思而行?”
皇上面上神色有些難看,李時勉的一番話說得堂而皇之,卻又讓人反駁不得,意思很明顯,庶吉士是國之棟樑之才,他們熟悉政務,本就是朝廷入閣的人選之一,而他楊崢既不是秀才,又不是庶吉士,雖有才學,未必能入閣做內閣輔臣,再者,內閣再大,人數再多充其量不過七個人而已,可大明自洪武科舉以來,庶吉士有上千人,大明疆土龐大,並非一個內閣就能治理好的,最終靠的還是庶吉士,若是讓楊崢入了內閣,難免寒了他們的心,從此喪失了認真學習的風采,到頭來虧的還是皇上你麼,這其中如何取捨,皇帝你該心裡有數才是?”宣宗心頭雖有些不悅,可細細一想,也不是沒有這種可能,自內閣地位水漲船高,規矩雖說沒明確,但滿朝文武百官誰都知道那是怎麼回事,平日裡也對庶吉士高看一眼,而這幫天之驕子,也在學習上,處理政務上格外的用心一些,畢竟是入閣的人數就那麼幾個人,不是人人都能入的,唯有才學過人,能力出眾者才能入閣,因此在這上面沒人馬虎,再者,縱然他們一時沒能留在京城,但畢竟是有了入閣的資格,縱然去了地方,做了御史、六部主事也較為用心一些,說大明的治理靠他們並不為過,而一旦讓楊崢入了內閣,勢必會引起他們的疑惑,既然不學無術都能入閣,自己又何必那麼認真呢?一旦這樣的心思在庶吉士中蔓延,與朝廷終究是一種巨大的損失,這一點可以說致命的,從內心上說,他自是希望楊崢入閣,可從理智上說,他的確覺得這事兒值得三思,一時好不猶豫。
眼看著皇帝沉吟,先前說話的那年輕官兒看了看眾人,忽的又走了出來,衝著皇帝拱了拱手,再一次說道:“皇上,洪武)十八年廷試,擢一甲進士丁顯等為翰林院修撰,二甲馬京等為編修,吳文為檢討。進士之入翰林,自此始也。使進士觀政於諸司,其在翰林、承敕監等衙門者,曰庶吉士。進士之為庶吉士,亦自此始也。其在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門者仍稱進士,觀政進士之名亦自此始也。其後試額有增減,條例有變更,考官有內外輕重,闈事有是非得失。其細者勿論,其有關於國是者不可無述也。
永樂二年夏六月己丑:“吏部尚書兼詹事府蹇義等言:……今年所取進士,諸司無缺銓注,各王府教授、伴讀多缺,擬於第三甲內選用,仍令食進士八品之祿,第二甲、第三甲擬量留七十員,分隸諸司觀政,遇缺取用,餘悉遣歸進學,凡冠帶舉人亦令歸進學,以待後科會試。諸司歷事監生例應三月後授官,近因少缺,有一年未授者,而內府辦事監生止是謄寫奏本,查理文冊,稽算數目,別無政務,比內官監,奏準半歲授官,而歷事監生有政務者,授官及遲,今後宜令所司,內府辦事監生月日滿者,定例給賞,仍令回監進學,依次歷事出身。上皆從之。洪武爺,成祖爺命進士觀政,然後遴選任官,其目的就是要讓庶吉士明達政體,擴充見聞、礪煉經驗,此規矩自洪武爺後一直延續了下來,這些人先是不分六部和三法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