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2893章:五年風月詠將殘,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其在京如遇稱系軍生各衙門吏典、承差人等,不由學校,不經考驗,其間奸盜貪墨人等無所不有。此等之徒一體不許入試。才能革除奔競之風。英宗閱後詔諭:求賢之路不宜阻塞,生員、儒士、軍生還令提督學校御史考察入試;其吏典、承差人等,禮部嚴切考察,果通經無過犯,俱容入試,仍移文原籍勘實,如有虛詐,論罪不宥。
三月初一日,小皇帝車駕親臨太學,釋奠於孔子。祭灑李時勉升堂講《尚書》,詞旨清朗。小皇帝大悅,賜予有加。
這些事兒從表面看似是小皇帝勵精圖治的結果,可細細琢磨,就會發現其實這是去年年末,王振毀壞太祖鐵牌事件的延續,沒了太祖規矩這座大山,剋制了多年的王公公徹底放開了手腳,走上了干預政事的道路了上,眼前的這些大事看似是出自小皇帝的手筆,實則是王公公在努力施加影響達到自己左右朝政的目的,憑著小皇帝對他的信任,加上今時今日身份地位,王公公指點江山,激揚文字是遲早的事情,所以滿朝文武百官誰也沒覺得奇怪,反而覺得是理所當然的事情一般。
當然了,這些事兒不好明目張膽的來,畢竟是御史言官還在,二百多名御史大半還不屬於他的掌握之下,哪怕是跳出一個兩個不怕死的御史言官,足以讓他頭疼,所以這等光大明媚,留名青史的好事他只好拱手讓給了小皇帝,這樣做也並非一點好處也沒有,主意出自自己事兒辦成了,小皇帝長了信心不說,對自己的信任也就多了幾分,其次退一步說,這些大事並非容易事兒,成了固然是人人稱讚,可要是敗了那也是人人罵的事兒,他一個太監旁人未必顧忌什麼,可小皇帝就不同了,再怎麼著那也是大明的九五之尊,罵的人自然是要掂量掂量了,若非如此,他才不會去做這種吃力不討好的大事。
除了這些正兒八經的大事外,還有一件轟動京城的大事,那就是本朝前內閣首輔楊士奇的死。
自從正統三年因愛子橫行鄉里一事被王振壞了名望,楊士奇本打算從此不問政事,在故里安享晚年。但是“樹欲靜而風不止”,想全身而退,他的政敵們卻不想就此罷手,他們在等待機會正統五年王振就借用其兒子說事,虧得當時楊溥多家照拂才不至於落得慘死,此後楊崢勝任內閣首輔,王振雖說沒有明面上對其動手腳,但暗中沒少使壞,若非他提前做出了種種安排,沒準兒就熬不到現在了,但楊家子孫的不孝與楊士奇的名望的確大有影響,這位老人家有一個認死理的人,讀了幾年書,育了幾年人,在今年的三月就一病不起,熬了幾日沒熬過去,就憂憤死去了。雖說受兒子的拖累晚節不保,但楊士奇畢竟是與朝廷有過大功的人,況且人死如燈滅,當年的那些恩恩怨怨也就沒人在提起的,王振也知楊士奇是什麼身份,所以在這件事上倒沒有動什麼心思,還給小皇帝說了幾句好話。
小皇帝從骨子裡不喜歡嚴厲的楊士奇,但也知道這個平日裡頗為嚴厲的老頭著實有些本事的人,自己的先祖,父王若非他盡心盡力的輔佐,也未必能成就一代明君,便是自己頭幾年還是仰仗著他幫忙著操持政務,本著沒有功勞也有苦惱的意思,小皇帝著實嘉獎了一番,禮部也按照小皇帝的意思給出了一番表示,大意是成祖時,士奇、榮與解縉等同直內閣,溥亦同為仁宗宮僚,而三人逮事四朝,為時耆碩。溥入閣雖後,德望相亞,是以明稱賢相,必首三楊。均能原本儒術,通達事幾,協力相資,靖共匪懈。史稱房、杜持眾美效之君,輔贊彌縫而藏諸用。又稱姚崇善應變,以成天下之務;宋璟善守文,以持天下之正。三楊其庶幾乎。除此之外,王公公還親自撰寫了一段墓誌銘,大意是,皇上就象神龍駕天,你象雲朵那樣隨從,你們千載難遇地相會於這個興隆昌盛的時期。你的祖先,世住浙東,仁義善良。你胸懷大志,飽讀史書,等待機遇。正如有播種必有收穫,當你到訪北京,遇到明主,奮發作為,隨皇上奉天靖難。你日侍帷幄,恭敬慎密,委以心腹。你入朝為官,委以重任,邦國載寧。你推薦了兩個東宮,執掌邦政後,又兼輔二位儲君。身為東宮首臣,你道德高尚,深諳孔孟之道,大有古之君臣的風範。世上忠臣不勝列舉,而像你這樣的大忠大義卻不多,堪稱偉大啊。你獲得的寵信難以描述,為報答皇上的恩寵,你不知疲倦的工作,堪為後人的楷模。將你的墳墓安葬在你的祖先旁邊,那兒湖山麓盤,靜謐安詳,你回到那裡永遠的安息吧。最後朝廷贈太師,諡文貞。這個評價倒也過得去,至少涵蓋了楊士奇一生的豐功偉業,非但是百官覺得這次王公公夠意思,就連楊崢也覺得王振還是有些人情味的。
但這一切只是表象罷了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