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2950章:語不驚人死不休,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其二,在軍事上掌握,太監“監軍”之權。在本朝還只是臨時派遣宦官到部隊監軍,王公公掌握大權後,太監權勢大增,全**事重鎮“俱設鎮守太監”。這些太監多多半來自窮苦人家,既不知兵事,也不知行軍打仗,戰事可想而知了,想我洪武爺八次北伐,那一次不是大勝而回,我成祖爺就不用說了,五次出兵蒙古望風而逃,即便是先皇那也是打一次勝一次,唯獨到了本朝卻不盡人意,韃子一次一次地叩邊,那次都是僥倖取勝,若非三楊在的時加固了邊防,以微臣之見,我等未必能取得勝利。從洪武爺到皇上不足百年,昔日橫行天下的大明將士到如今卻連一幫去了勢的韃子都打不過,這是為何,難道不是因為太監的干預,從而導致邊疆的將士得不到應有的發揮麼?”

小皇帝面上有些不好看,有心想辯解兩句,卻不知該說什麼好。

楊崢似沒看到小皇帝的神色,依舊就著話頭說了下去:“其三,在司法上太監掌握“廠衛”之權。宦官控制了東廠、西廠、內行廠、錦衣衛等特務機關,凌駕於三法司之上,直接逮捕、關押、審判朝廷官員,動不動就用廷杖來懲戒大臣,樹立威信。如此作為,帶來的效果用不著微臣多說了,朝廷大臣懼怕東廠的酷刑,自然不敢得罪官宦,這種局面帶來的後果必然是太監仗著手中的權勢胡作非為,這一點我想前日皇上已經切切實實的感受到了。他們對咱們的百姓做了什麼,微臣就不一一舉例了。

第四點權勢無限制,必然帶來財物的好處,在我大明無論是和皇上的皇莊,還是全國的礦稅,都被一幫太監掌握,這些掌握“監稅監礦”之權的太監被派遣到全國各地,“吸髓飲血”,監管稅收、食鹽、採礦、採辦、織造等重要經濟事項,掌握了朝廷經濟命脈。宦官還大規模侵佔百姓耕地,且不向朝廷繳納賦稅,據微臣所知,光寫在曹吉祥一人名下的良田就萬餘頃,其他的大宦官更是可想而知了,他們侵佔的是百姓的良田,百姓無田難以活下去,少不了罵人,他們罵誰,除了那幫貪得無厭的太監,還有皇上了,所以即便是皇上登基後勵精圖治,可百姓依舊是沒有飯吃,手裡沒銀子,外面沒有田地,在他們看來,當今的萬歲爺就是個昏君。“

”這……?“小皇帝顯然是不服,騰的一下站了起來.

楊崢彷彿沒看到有些憤怒的小皇帝一般,繼續自己的話頭往下說:”聖上最大的毛病就是太過信任王公公,加上朝廷缺乏對宦官的權力約束機制。整個宮廷的宦官均由陛下一人統率,外廷幾百家大小衙門對宦官群體缺乏管轄權和監督權,甚至宦官犯法,都由內廷審判,陛下裁決。能不能管好宦官,只能依靠皇帝一人。規矩之所以為規矩,就在於違反規矩要承擔後果。陛下想要做明君,卻又重用一幫太監,這本身就不是明君做的事情,作為陛下的大臣能做的只有向皇帝上書,要求皇帝予以懲治,眼看皇上沒有懲罰的意思,他們也只能一次又一次的向皇上陳述,希望皇上有一天能明白,皇上將權勢給了一幫太監,害的不光光是大明的百姓,還有皇上你自己。“

小皇帝眉頭緊鎖與楊崢這一番話並未做出點評,但神色間疑惑,表明這一番話他是聽進去了。

楊崢與一旁的王直彼此飛快地對了一眼,這麼多年伴君,兩人算是摸透了小皇帝的心思,要說昏庸小皇帝的確算不上,可要說他多聰明好像也沒有,但你不得不承認他是個有主意的人,許多大事看似他都聽王振的,事實上並非如此,就說麓川之役這場拉鋸戰,時人都認為謂麓川初叛,沭晟尚在,彼時只遣人宣佈朝廷恩威,赦其罪撫安之,未必不從,遂輕動舉兵。又不委(沐)晟,而另遣將,以致王師失利。適王振操柄逞忿,(王)驥阿其意。“出師徵麓川,是一大失誤。可以說滿朝文武百官差不多都是這麼認為的,唯獨小皇帝卻不這麼看,他徵麓川不得不做的事,是一個正確決策,麓川一事,於國體、於利害都是一個極好的選擇,事實證明在這件事上,王振雖存了私心,但前期出錢,出力使得麓川打得十分漂亮,在鞏固邊防,正攝北方韃子上取得意想不到的效果。此戰的勝利,越發堅定了小皇帝聽從自己內心,凡事好做出決定,事實上只要他認真斟酌,其實許多大事都十分合乎文武大臣的要求,所以百官認為小皇帝是個猜不透的皇帝,精明的時候比誰都精明,可當真要糊塗起來,那也是氣死人。

楊崢就是摸準了這一點才將這一番言語趁機說出來,此舉的目的是並不是噁心王振,而是向小皇帝說明,一個皇帝是不是好皇帝,並不是他做了幾件好事,少用了幾兩銀子,而是看他用了什麼人,凡是明君從來是去親賢臣,遠小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不做人後被偏執反派看上了(穿越)

木南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