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第3059章 努力廟謀休用兵,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史書的名頭?此話怎講?”于謙一臉的茫然,那一把長鬚被迎面吹來的冷風吹得亂成了一片,差不多覆蓋了大半張臉,但于謙彷彿沒察覺一般。眯著一雙眼睛看著楊崢問道。

楊崢並沒有立即應答,只是衝著王振一笑,道:“於大人尚且重名節,輕名利,更何況他人?”

于謙微微一愕,隨即明白了這其中的奧妙,古人做史官,往往是要有幾根硬骨頭的。“秉筆直書”是史家們崇尚的美德。文天祥《正氣歌》中的“在齊太史簡,在晉董狐筆”,歌頌的就是古代的幾個“良史”代表。在唐之前,按照不成文的規定,起居注是不允許皇帝看的。多數皇帝都遵守著這個規矩,但到了唐太宗李世民這兒情況發現了變化,大唐初年,李世民有感於自己發動玄武門之變,擔心後人對自己的看法,就讓褚遂良負責記錄他的起居注。有一次,李世民想取過來看一看,褚遂良以“不聞帝王躬自觀史”為由拒絕了。李世民問他:“我幹了壞事,你也一定要記下嗎?”褚遂良說:“這是我的職責,當然一定要記。”黃門侍郎劉洎接過話題說:“皇帝有過失,就像日食和月食一樣,人們都能看見。即使遂良不記,天下人也記著呢!”

褚遂良是好樣的,拒絕了李世民的“非分要求”。然而,李世民想看起居注的念頭並未就此打消。第二年(貞觀十七年),李世民找到監修國史的房玄齡,提出看國史的要求。房玄齡本來也想拒絕,諫議大夫朱子奢勸他說沒必要看,但李世民堅持要看,房玄齡便讓步了。總算李世民是個有素質的帝王,當他看到“書六月四日事,語多微隱”———

史官對當年玄武門事變的內容含糊其辭,還要求“削去浮詞,直書其事”,讓他們如實補記當時的情景。這事兒開了頭,就一發不可收拾,原本的規矩也蕩然無存,史書儼然成了帝王美化名頭的重要所在,似朱元璋那種不在乎美名的帝王微乎其微,小皇帝平日裡看似什麼都在乎,那是沒有觸動其根本利益,所以才能做到事事忍讓,一副好說話的樣子,可一旦觸動了最在乎的東西,那麼就是另一番景象了,作為守成之君,小皇帝既沒有太祖皇帝建造一個帝國的豐功偉績,也沒有成組皇帝開拓疆土的勇氣,就連治理國家上也不如自己的祖父與父親,武的不行,只能來文的,因此在名聲上小皇帝卻十分看重,不管王振接著他的名義做了多少壞事,這個人說到底是他一手提拔的,懲罰王振等於間接的在懲罰自己,況且王振是跟著他的老人,多年來任勞任怨,就憑這些尚未證實的事情就殺了王振,難免落下一個刻薄寡人的名頭,不殺王振一方面固然是有昔日情分這個原因在,但名譽這個緣由顯然佔據了六成,而王振顯然明白了這一點,才顯得不慌不忙。

“皇上愛惜名譽不殺王振,就算我們知曉這一點,也毫無辦法,總不能逼著皇上學唐太宗吧?”于謙嘟噥了一句,帶著幾分焦急,幾分埋怨。

楊崢嘿嘿一笑,道:“於大人太小看皇上了,皇上不是不殺王振,而是尋不到合適的理由而已?”

于謙衝著楊崢翻了個白眼道:“欺君罔上,密謀造反,這還不算理由麼,若這不算理由,天下就沒有什麼能殺王振的理由了。”

對於于謙話中的怒氣,楊崢也不在意,面上依舊掛著幾分笑容,輕輕吐了一口氣後,耐著性子道:“欺君罔上談不上,王振所做之事可都是打著皇上的名義做的,雖然在這件事上皇上未必什麼都知道,但以王振的聰明狡猾,不會一點都不說,所以在王振所作所為這件事上皇上是有知情權的,至於密謀造反,你既知密謀就拿不出什麼罪證來,既沒有罪證,如何說王振謀反。”

于謙道:“敵人都打到了城門下,這還不算謀反?”

楊崢道:“咱們的敵人是曹吉祥,曹欽,可不是王振,最大的敵人眼下可在大牢裡,一個沒有兵權的人,再如何說他謀反,未必有人肯信,更何況咱們還沒有尋到最有力的證據。”

于謙有心反駁,可被楊崢幾句話問下來一時竟尋不到合適的理由反駁,楞了片刻,忽的大聲道:“依大人所言,莫不是就此放過王振。”

楊崢哈哈一陣大笑,爽朗的笑聲宛如驚雷,透過箭樓傳到了遠去久久迴盪。

“楊某佈局十年,難道就是為了放虎歸山,今日我若放過了王振,誰能保證他日他會不會放過我,楊某是個實在人,生平最不喜歡的就是冒險。”

于謙道:“那怎麼辦,罪名也沒有,皇上又捨不得殺。”

楊崢道:“剛才楊某說過,皇上舍不得殺並非是不殺,而是殺人的機會還沒到。”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秦時明月之君子六藝

魚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