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820章:健兒無糧百姓飢,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暖閣裡,楊士奇等人足足等了一炷香的功夫,在這一炷香的功夫裡,三人也沒閒著,除了思索著如何應對這場大雪災之外,就各種難以解決的問題三人彼此交流了看法,最後形成了一致的意見,從而對這場突如其來的雪災,如何應對,三人心裡都有了一個大概的章程。
凡事就怕心頭沒了準備,一旦準備充足,再大的事情,再難的事,也足以應付了,有了這份自信,三人繼續坐著喝茶,但皇帝遲遲沒來,楊士奇等得不耐煩,便讓人將江南這些年的奏摺,拿來看。
這些奏摺雖說都是經過內閣的手,但畢竟是多年了,許多也忘了不少,趁著這場雪災,三人也好有檢視的功夫,一來是知己知彼,百戰不殆,二來也想看看這幾年江南是個什麼模樣,能精細些,再精細些也好。
三人這想法,可苦了幾個當值的太監,江南是大明賦稅重地,一直都受皇帝重視,五年下的各種聖旨,奏摺,疏不少,一番忙活累得幾個小太監差點沒趴下,本想著伺候著三人,討個好印象,哪想到好印象沒留下,人差點沒被累死。
面對堆積如山的奏摺、疏、聖旨,三人各自分工,楊士奇看聖旨、楊榮看奏摺、楊溥則看疏了,三人都是幹練之臣,奏摺雖多,也不過半柱香的功夫便整理了出來自己想要的,三人將各自認為有用的寫下來,然後彼此統一意見,竟發現,短短的五年,江南的富庶足以讓三人自豪無比。
先說紡織業上,松江是棉紡中心,民諺說:”買不盡的松江布,收不盡的魏塘(今浙江嘉善)紗”,盛況空前。”南松江,北潞安,衣天下”,潞安在山西南部,每年供應皇室的絲綢料達5000到匹,產量僅次於江浙一帶。為了加強對手工業生產的管理和控制,《大明律》專設《工律》一篇,對軍民官府營造的申報審批、營造所需材料、財物、人工,製造器物的品種規格等等都作了規定,違反者治罪處刑。
為了體恤江南的困境,朝廷甚至容許,官營和私營並營的局面,許多私人的產業甚至已有超過官家的勢頭,生產規模比較大,經常有幾十萬技術高超的工匠輪番勞動。行業多,分工細。朝廷為了江南提供足夠的能工巧匠,不惜更改的匠戶匠籍制度,工匠分輪番匠和住坐匠兩種。輪番匠每三年到京服役三個月;住坐匠固定做工,每月有1/3的時間為官府做工,月糧由國家支給,其餘2/3的時間自由支配。這種工匠比元代長年固定在官府生產的工匠,有了較多的人身自由,從而給了江南更多的人力支援,短短五年功夫,江南的工匠多達一百多萬人,差不多趕得上京師了。
再說江南種植上,從洪武爺還未正式稱帝的龍鳳十一年六月下令,凡農民有田五畝到十畝的,栽桑麻木棉各半畝,十畝以上的加倍,田多的照比例增加。不種桑的便出絹一匹,不種麻和木棉的出麻布或棉布一匹。這種耕織結合的生產方式,有利於農村家庭手工業的發展。明王朝建立後,更將這一制度推行全國,並規定科徵之數。明初種植政策得到較為有力的實施,湖廣佈政司二十八年報告,”所屬郡縣已種果木八千四百三十九萬株,全國估計,在十億株以上”。廣泛種植桑麻棉等經濟作物為手工業發展提供了生產原料,有力促進了這些地區蠶絲生產與絲織工業,此後永樂、洪熙、宣德莫不是對此道加以支援,如此大力支援下,促使了工商業市鎮的崛起。這類市鎮在全國各地均有,但以商業性農業和手工業發達的江南地區數量最多。松江府的朱涇鎮、楓涇鎮、七寶鎮、南翔鎮、外岡鎮是著名的棉織業市鎮。蘇州府的盛澤鎮、震澤鎮、湖州府的南潯鎮、烏青鎮、嘉興鎮都是著名的絲織業市鎮。以松江為例,在洪武之前,還是”城多荊榛草莽”,到洪熙年間已是”生齒浩繁,居民稠密……計男婦不下二十餘萬矣”。再看烏青鎮,”(洪武初)雖雲重興,亦不盡復。迨宣德間,年穀屢登,居民殷富,銳於興作,……民居則鱗次櫛比”。“隨著朝廷的扶持,這幾年,糧食、棉花、生絲、食鹽、菸草、綢緞、棉布、瓷器及其他各種手工藝品都成為主要的商品,其中松江的棉布“衣被天下”,蘇州的綾羅紗緞“轉貿四方”,景德鎮的瓷器在全國東西南北“無所不至”。工商業城市的繁榮這時全國性的工商業城市,首推北京與南京,人口皆在百萬以上。手工業發達的城市,如松江是棉織業的中心,蘇、杭二州是絲織業的中心,蕪湖是染業的中心,鉛山(今屬江西)是造紙業的中心,景德鎮是擁有數十萬人的瓷都。此外,浙江的湖州、山西的潞安和西北的蘭州等地,都是紡織業的中心。山西的平陽、河北的遵化、廣東的佛山,都是冶鐵業的中心。至於商業大城市更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