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739章:屏進有階,階欲平,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道是怎麼生出來,彷彿在無形之中,被對方的生態、舉止、言談,以及渾身散發的氣質所吸引,不知不覺的被對方所感染,早已忘記了兩人在前一刻還是彼此看不順眼的眼中釘,肉中刺。
這種感覺讓郭璡感到奇怪,但同時也暗暗警惕,想起今日的目的,微微定了定神道:“人人都道吏部掌管天下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課、升降、勳封、調動看似風光,實則不然,吏部尚書再大,能打得過內閣麼?”
這話兒有些抱怨的意思,楊崢一時莫不清楚對方的心思,也不便開口說話,而且憑著感覺,他知道對方話兒還沒說話。
果然聽得郭璡繼續道:“自我朝洪武爺廢除宰相,將權力重歸六部,並定下規定以部院“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可結果如何?”
楊崢如今在官場也不算是菜鳥了,對於內閣與吏部的那點貓膩還是知道的些,從洪武起,用哪明代的內閣大學士畢竟無宰相之名。按照明朝制度規定:“六部分蒞天下事,內閣不得侵”。六部尚書直接向皇帝負責,而絕不是內閣的屬官。內閣與六部沒有任何的隸屬關係,內閣大學士兼尚書只是虛銜,不許實際掌管六部的事務。正如清人紀昀所說:“漢以來,六曹皆宰相之統屬也。然自明革中書省,析其事權歸之六部,始得專達於天子,而內閣惟司票擬之職,與古制迥異也。”可見內閣並無對部臣發號施令之權,更無直接任免官吏的許可權。朱元璋規定以部院“分理天下庶務,彼此頡頏,不敢相壓,事皆朝廷總之,所以穩當”,這成了部院行政獨立的法寶。然而,隨著內閣權勢的不斷擴張,內閣對部院之權不斷侵奪。永樂時,內閣初設,“閣臣與部臣為平交,至嚴嵩始陰撓部權,迨張居正時,部權盡歸內閣。“甚至出現“各部之事,皆聽命於閣下,所不待言,雖選曹有員缺也送揭與閣,然後注選”的局面。對張居正的任何決策,六部尚書只能隨聲附和,而不敢有異議。“六卿伺色探旨,若六曹吏稱次者,亦惕息屏氣,而不敢有所異同,於是乎相之形張矣。”這樣,內閣與部院已不處於同一的權力層次,閣權已凌駕於部權之上。而吏部自問天官,掌管天下文官的任免、考課、升降、勳封、調動等事務,不能因為內閣的存在,而降低了身份,如此一來雙方你來我往,彼此沒什麼好感。
這一點從宣德後越發明顯,如萬曆年間,內閣權勢最顯赫之時,東林黨人顧憲成、錢一本等人紛紛上疏指責閣臣侵犯部院之權。顧憲成說:“tai祖罷中書省而設六部,惟恐其權不散,嚴嵩以來,內閣合六部而攬之,惟恐其權不聚。散則互鈐,權臣不得行其亂,國家之利也,聚則獨制,各人不得守其職,權臣之利也。”錢一本上疏道:“部院即分職六卿,內閣即論道三公,未聞三公可盡攬六卿之權歸一人掌握,而六卿又頫首屏氣,唯唯聽命於三公,必為請教而後行也。”不少部院之官還援引明朝祖制,上疏道:“閣臣銜列翰林,止備顧問,從容論思而已,張居正專擅政事,脅制朝臣,祖宗之法若是乎”?言官史孟麟在厲聲指責“閣臣侵部院之權”的同時,要求內閣“與天下更始,政事歸六部,公論付言官。”雙方的爭鬥一直就聽過,但吏部位置雖好,但終究是胳膊擰不過大腿,從內閣成有了票擬的權力後,經過無數高手的演變,內閣早已凌駕吏部,到明朝後期,內閣與吏部,已是,外論必以為非;內閣所非,外論必以為是”的政治格局。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