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2357章:松風無語怨前生,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三楊彼此會心的一笑,誰也沒說,但誰都看得明白,一個朝廷沒有什麼比君臣和睦來得更重要,而要做好這一點,光靠據理力爭,剛正不阿是遠遠不夠的,做臣子的還得懂得謙讓,什麼時候該讓,什麼不該讓,唯有明白這一點才能做好君臣和睦的第一步,自三楊內閣組建以來,在這個讓字上,可謂是用得越來越得心應手了。

“當年,皇祖爺為為了徹底解決元朝蒙古的殘餘勢力,自永樂八年開始,親自率領明軍進行北伐,先後五次,迫使蒙古本部的韃靼向我大明朝稱臣納貢。五次北伐致使蒙古勢力進一削弱,保我大明數十年邊疆安寧,如今韃子勢頭日益強大,朕豈可不聞不問,朕決議效仿皇祖對瓦刺用兵?”

雖說這個結果,眾官兒早已預料,可聽皇帝親口說出來,還是有些驚訝,而那些渾渾噩噩的官兒,直到此時看到皇帝的神情,語氣,才明白原來皇帝早就有了這個打算,心頭既後悔自己明白的太遲,又羨慕人家楊崢誤打誤撞之下立了一個大功。

“皇上,出兵不是小事,兵馬、糧草、將帥還需斟酌,請皇上三思才行?”胡瀅想起自己戶部尚書的身份,急忙上前勸說道。

對於胡瀅的不知趣皇帝有些不耐煩,擺了擺手道:“瓦刺的心思,態度,胡愛卿也都看到了,今日我大明國富民安,若不趁著瓦刺尚未成氣候出兵打壓一下,難道要讓朕死了後,我大明百姓飽受瓦刺的欺辱麼?此事,朕心意已決,不容多說,諸位還是商議著誰來領兵為好?”

一聽領兵,楊崢下意識的縮了縮脖子,這可不是好玩的事情,弄不好就得魂歸大漠了。

場上眾人看皇帝這心思,也沒人再說話,紛紛低頭思索著合適的將領,不多時有人就站了出來,抱拳道:“英國公文武全才,自永樂七年至永樂十三年年,三次平定交趾叛亂,功勳卓絕,切隨永樂第三次、第四次、第五次北征,經驗老道,最為合適,微臣舉薦英國公擔當此次出兵瓦刺主帥?”兵部侍郎王驥再一次第一個站出來大聲說道。

英國公在朝中威望極高,且有三次平定交趾,威名遠傳海外,的確是合適人員,所以王驥一經推薦,立即得到了不少人附和。

皇帝尚未來得及應和,卻聽得都察院吳中上前道:“微臣舉薦奉化伯滕定?”

滕定父瓚住,元樞密知院,朱元璋起兵後,才過來投誠的,為人頗有些戰功,授會州衛指揮僉事,賜姓滕。從燕起兵,進燕山右衛指揮使的時候死了,滕定便接下了父親的職位,屢從出塞,有功,進至都督僉事。宣德四年封奉化伯,祿八百石,算是當朝一等一的武將,吳中的舉薦同樣獲得了不少人贊同。

跟著下面的舉薦就跟下餃子似的,禮部舉薦太子太保朱勇。

刑部也來湊熱鬧,舉薦邊防守將蕭授。

工部舉薦參將趙安。

其他都察院、吏部都有舉薦,自始至終楊崢沒有聽到自己的名字,起先他還有些緊張,以為自己是搶手貨,卻不想人家根本沒惦記你,既感到幾分失望,又暗自感到慶幸,心道:“這年頭做名將,果然是個風險高的事情,幸虧咱早早就退了出來,要不然今日這場面還能少得了自己。”因不關乎自己的事情,楊大人也就高高掛起,依他的經驗,六部加上都察院都參與了,這人選的事情且有得爭了,這一直是大明士大夫優良傳統,從大明開國就一直延續了下來,延續了兩百多年都不曾讓人厭倦。

眼看著身旁豎著那麼一顆蟠龍柱,也沒想這是什麼地方,將身子往柱子裡縮了縮,方正金鑾殿上人那麼多,少了個把人也也不會有人注意,左右看了一眼,見自己成功的隱藏起來,打了一個哈氣,就斜靠在柱子上打起了屯來。

如楊崢所料,場上因人選的問題爭論不休,吏部以英國公能征善戰,且治軍嚴謹,又有追隨成祖出兵大漠的經驗,是這次的最佳人選,而禮部則認為,張輔雖能征善戰,但已五十好幾了,且這些年也沒怎麼管兵事,對付瓦刺這樣的強敵,已不適合他了,而朱勇則不同了,年輕力壯,卻有剿滅漢王之功,一身武藝更是冠絕古今,多年來一直擔任京營將帥,在將帥中威望頗高,比起張輔顯然更合適。

但這一番爭論,卻不為兵部所同意,他們看好的人是蕭授,為了更有說服力,兵部尚書親自將蕭將軍多年來所立下的戰功細細說了一遍。

滿朝文百官,包括迷迷糊糊的楊大人也聽了幾句,宣德元年,鎮遠、邛水蠻銀總作亂,蕭授遣亦溪硐長官楊通往撫。銀總殺楊通。蕭授調沅州、辰州諸衛一萬四千兵往剿。會師於清浪衛,殺銀總,亂平。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秦時明月之君子六藝

魚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