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550章:一生淡泊養心機,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李大人倒是對我大明知己知彼啊?”楊崢一笑道。

李潮生尷尬的一笑,道:“大人說笑了?不過是略知一二而已?”

楊崢看了六人一眼,道:“我大明的官兒俸祿低是低了點,但這是朝廷的規矩,別無他法……?”

六人心頭一驚,李潮生差點沒失聲喊了聲大人,但總算是及時忍住了,他眼光還是有的,已看出了楊崢還有話兒要說,幾乎要脫口而出的話兒算是及時吞了回去。

楊崢道:“可活人不能被尿憋死不是,有些規矩是可以改一改的?”

六人一聽,先是一愣,隨即面露喜色忙點頭附和道:“可不是麼?”

楊崢道:“不瞞諸位大人,在這之前啊,本官就是怕諸位嫌棄咱大明的俸祿太少,在這基礎之上,給諸位額外的留下了一份養廉銀?”

“養廉銀?”六人雖是官場上的人精,還是頭一次聽說這種說法,不免有些疑惑?“

楊崢見六人不明白,便細細解說了一番,六人一聽登時大喜,身為六部的高官,本就是人精,那裡不知道這養廉銀好處,按照楊崢的說法,凡是州、縣官,主要靠徵收錢糧時進行盤剝。錢糧就是田賦,最初征收實物,後來改成“折色”,即徵收銀子。無論徵收實物或銀子,都有一種“耗羨”陋規,所謂“耗羨”即指在徵收銀糧時,以彌補損耗為由在正額之外加徵的部分。一般情況下,徵收的銀兩中,每兩加徵四至五錢作為火耗;糧一石加徵二升到一斗幾升,整個州、縣總量是一筆可觀的數字,實際上這筆耗羨並不歸公,完全入了州、縣官的私囊,成為公開的、照例的好處。有時候各種各樣的額外陋規,甚至超過正常稅收的十幾倍。

雖說楊崢說要就把耗羨歸入國庫,另外發給官員“養廉銀”,但這其中的好處仍不少,例如知縣看缺分如何,每年給“養廉銀”幾百兩到一千兩不等。

但是地方官並不因為有了“養廉銀”而廉,仍然在錢糧上打主意,可以藉口銀子成色不好,也可以藉口糧食質量不好,而任意敲詐勒索,而且田賦可以用錢交納,經手官員就任意把錢價壓低。譬如說,市價二千文合一兩銀子,他可以定為二千四百文合一兩;田賦上繳有一定數量,通常繳到八成就算完成了任務。如果有水災、旱災,明明收成是八成,可以報五成,農民實際田賦不少繳。多收的銀糧都到州、縣官和他們爪牙的腰包裡了。此外,人們打官司也是州、縣官索詐的好機會,這樣算下來,一年的銀子,大大超出了他們的期望,如何不歡喜,當下以李潮生為首,對楊崢如此周到的信任與考慮致以熱烈的感謝,一時氣氛說不出的好。

官場上素來講究投桃報李了,楊崢表現的如此大方,李潮生自也不能小氣不是,當下就將自己在黎在六部的種種情況,仔細的說了一遍,雖說都是一些芝麻大小的事情,但楊崢還是非常專注的傾聽了一遍,對於一些不明白的地方加以詢問,六人也好不厭煩的解說,如黎利在以殘酷的手段處死阮鷹後,整個朝堂之上對黎利的態度明顯冷漠,一些官兒乾脆就是混日子,與政務是得過且過,怕做的多了,有朝一日落得阮鷹的下場,而言官自上一次的大鬧宮門外後,基本上集體選擇了沉默,往日活躍的言官彷彿一個個都吃了啞藥一般,整個朝廷是一片死寂沉沉。

除了這些外,六人還順勢推薦了與自己沾親帶故的門生故吏投靠大明等等,楊崢也不含糊,一股腦兒的全都答應,喜得六人好生感謝了一番,這才退去了。

待六人離去,王通道:“大人這養廉銀怕是不妥吧?“

楊崢一笑,他自然知道不妥,養廉銀的好處若說是養廉不如說是給了官員明面上的好處,做州、縣官的,如果不太黑心,每年總可以弄個一萬兩銀子。如果善於搜刮,自然更不止此。一任(三年)下來,無不作個富家翁。至於知府,除了本身的收入外,還要由所轄的各州、縣官“孝敬”,逢年過節免不了收“紅包”,自然所得也更多,因而有“三年清知府,十萬雪花銀”的說法,意思是做知府的不貪贓枉法,僅依照慣例應有的陋規收入,一任也可以有十萬銀子的進賬。

對於道員、督、撫之類的大官來說,不僅有下屬“孝敬”,也可以賣官鬻缺,官越做得大,錢越弄得多。

有一些特殊的官職,如管理鹽務的鹽運使,管理關稅的海關道等,是大家公認的肥缺,收入甚多,是大家都想幹的差使。即使當一位學政,也有養廉銀可拿,做一次主考,也有“棚費”(考試時地方官向人們攤派銀兩,送給主考)收入的,這樣算起來銀子不少,但這種收入也不是人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秦時明月之君子六藝

魚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