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545章:鳳閣龍樓連霄漢,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具體來說,以正治國,就是要有一套保障國家機器自發運轉的良性規則,而且這一規則能夠一以貫之,不因人而廢,因事而止。一旦做到了政令暢通,國家這一組織系統就會健康運作,自動調節,而不需要管理者過多地干預。

春秋戰國時期,各路諸侯為求自保紛紛變法圖強,但真正變革成功的卻寥寥無幾。究其原因,主要是新法在推行過程中遭到了太多人事和權術的羈絆,以至於虎頭蛇尾、有始無終。韓昭侯時期,申不害曾在韓國主政。他打破血緣宗親的束縛,重用賢才,銳意改革,把弱小的韓國帶進了”戰國七雄”的行列。但是,申不害有個哥哥,想借助兄弟的關係在韓國謀個一官半職。於是,申不害便去向韓昭侯求情。可是,韓昭侯卻拒絕了申不害的請求:”不拘一格選拔人才本來就是你主張的。而現在,你又來為自己的哥哥跑關係,這不是自相矛盾嗎?”可見,當國家的變革政策和自身的利益發生衝突時,倡導變革的人自己尚不能堅持原則,新法推行的效果也就可想而知了。

變革成功的唯有後來商鞅在秦國推行的新法。當時,七國爭雄,秦國之所以能夠吞併八荒一統天下,正是因為商鞅為秦國留下了一整套健全的法律制度。商鞅的新法,雖然歷史上褒貶不一,但卻是”正”的:有功則賞,有過則罰,都按照法律的規定透明地執行,絕不玩弄權術、暗箱操作。最為重要的是,賞與罰,都能及時兌現,決不失信於民。據記載,商鞅剛開始變法的時候,法令已詳細制訂但尚未公佈,他怕百姓難以相信,就在國都的集市南門立下一根長三丈的木杆,下令說如果有人能把它拿到北門就賞給十金。百姓們感到此事蹊蹺,沒人動手去搬。商鞅又說:”能拿過去的賞五十金。”於是有一個人半信半疑地拿著木杆到了北門。商鞅立即命人賞賜給他五十金。這時,商鞅才下令頒佈變法,果然得到了民眾的信任。

治國以正,賞罰有信,是秦國在硝煙四起的戰國時代脫穎而出的關鍵。就連一直恪守德化、對法治頗有微詞的司馬光,也在《資治通鑑》中對商鞅大加讚揚。他說:商君雖用法苛刻,但身處亂世,詐力橫行,仍然能做到不失信於民。就憑這一點,足以治四海,平天下。大人這法子看似有違背道義之嫌,但與眼下的確是最好的法子,如此一來,安南勢必會人人爭取自己最大的利益所在,那麼我們就好從中加以利用了,未必不能達到意向不到的效果?“

黃福道:“這番話兒看似不錯,可軍師忘了,人人爭取自己最大的利益所在,那是人與人之間的彼此不信任,倘若兩人開誠佈公,彼此信賴,完全可以選擇不招供,這樣的結果是兩個人會在一面後釋放,與出賣朋友相比,這個結果也不算太差?”

徐朗點了點頭道:“黃大人所言的確如此,兩個人都不背叛對方,確實可以使兩人的集體利益最大,但黃大人忘記了一個前提,義安城可不是兩個人,我已經統計了,整整二十萬人,這還不算河內,黎利的家鄉,如此算來少說也有四十萬多人,他們未必都能人人做到這一點?“

黃福微微一愣,道:“這個的確不好說,人性本惡,一個人兩個人或許因為信任彼此不肯背叛對方,可人一多就這法子就未必可行了!“

徐朗道:“可不是這個道理麼,當信任從兩個人擴大到四十萬人時,信任不再是信任了,在面臨危機前,在最大利益前,未必就能堅守得住,所以黃大人所擔心的局面就不會出現了,再者四十萬人,你得明白,就算是你能讓所有人互相信任,但只要有一個人耐不住利益的誘惑,那麼四十萬的堅守立即變得沒了意義,所以選擇最大利益無疑是最佳的結果……?“

這下不僅僅黃福,便是張本、王通等人也是聽得一身冷汗。

黃福嘆了聲:“一旦利益最大化,四十萬人未必就沒有人背叛,一旦如此,所有的堅持,辛苦終究不過是竹籃打水一場空罷了,既如此有何必要堅持呢,這樣說來,背叛到是成了最佳的選擇!”

張本道:“司馬公早就說過,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壤壤,皆為利往。”夫千乘之王,萬家之侯,百室之君,尚猶患貧,而況匹夫編戶之民乎!,在這種情況下,若能獲取最大的利益,還真沒有個人能把持得住?“

黃福看了一樣楊崢,忽然道:“這便是大人不準備乘勝追擊的用意了?“

楊崢見他明白了其中的奧妙,也懶得掩飾,點了點頭道:“不錯,這便是我的用意?“

黃福似有些不解,思索了片刻道:“老夫還有幾分不解,還請大人給說道說道?“

楊崢道:“黃大人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秦時明月之君子六藝

魚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