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721章:禮者治辨之極也,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君臣上下父子兄弟非禮不定”,便是此意。正是如此,歷朝歷代都十分重視禮的運用,大明也不例外,無論是朱元璋、建文帝,還是後來的朱棣莫不是堅信“國之治亂繫於禮之興廢。“禮者治辨之極也,強國之本也,威行之道也,功名之總也,王公由之所以得天下也不由所以隕社稷也。”從大明之初,洪武爺就定下以“禮義以為紀。以正君臣,以篤父子,以睦兄弟,以和夫婦,以設制度,以立田裡,以賢智勇,以功為己”。秩序,而要維護這個準則,自是以朝廷的禮部為行為準則了,這也是禮部為六部之中第二大衙門了,甚至威勢時,一躍成為第一衙門。

而從永樂初年開始,朝廷能進入內閣禮部從來是作為首要人選,正是朝廷位置如此重要,朝廷不知多少人想擠破腦袋往禮部這個衙門擠,哪怕是來打醬油也好,重要肯熬,未必沒有入閣的機會。

楊士奇明仁宗即位後,得以升任禮部侍郎兼華蓋殿大學士,他畢竟是個做大事的人,進入禮部後有意做一番大事,可侍郎能做的除了考吉、嘉、軍、賓、兇五禮之用外,還有就是管理全國學校事務及科舉考試及藩屬和外國之往來事。當時天下大定,加上西洋之行罷黜,禮部並沒有太多的事情要做,但他的性子就是坐不住的人,從一疊疊的文書中,愣是找出了不少事情來做,這件事就是整理宗人府。

明初設大宗正院,洪武二十二年改稱宗人府,其長官為宗人令,此職為親王擔任。但後來,以元勳外戚大臣兼領宗人府的事情,不專門設官,宗人府又歸於禮部管理,而它所管轄的事都移交給禮部即其後事權歸於禮部。

事實上這是一件得罪的事情,誰都知道宗人府是管理皇家宗室事務的機構。掌管皇帝九族的宗族名冊,按時撰寫帝王族譜,記錄宗室子女嫡庶、名字、封號、世襲爵位、生死時間、婚嫁、諡號安葬的事。凡是宗室陳述請求,替他們向皇帝報告,引進賢才能人,記錄罪責過失。職掌收發檔案、管理宗室內部諸事、登記黃冊、紅冊、圈禁罪犯及教育宗室子弟。裡面住著的不是王爺就是皇子,真正的皇親國戚,這些人在大明朝經過靖難後,雖沒什麼權力,可畢竟是tai祖子孫,又有王爺的頭銜,架子不可謂不大,脾氣不可謂不大,火氣也不會少,所以若沒些膽量的人,絕不會去輕易碰這個燙手山芋。

但楊士奇不怕,當年面對朱棣、漢王的時候都不曾怕過,更何況這些早已沒了虎氣的老虎,整個禮部就他這吏部侍郎去統計這些宗人府的人數,以及那些禮部該記錄的檔案。

在統計的過程中,他發現雖說從建文帝登基後,就迫不及待的削藩,到朱棣登基後同樣削藩,這些王爺兵權是沒了,可日子過得更舒坦了,由於洪武一朝,洪武爺他老人家對自己兒子的溺愛,已經到了登峰造極的地步——只要不造反,基本要什麼給什麼。諸子哪怕胡亂殺人、暴虐鄉里,父皇也都能選擇性的遺忘。

這些人經過永樂一朝的繁衍,宗室人數已經是開國時的好幾千倍了,這些人按照規制,皇子封親王,授以金寶、金冊,親王子封郡王,授以鍍金銀印、銀冊。親王萬石,郡王二千石,鎮國將軍千石,輔國將軍、奉國將軍、鎮國中尉以二百石遞減,輔國中尉、奉國中尉以百石遞減,公主及駙馬二千石,郡王及儀賓八百石,縣主、郡君及儀賓以二百石遞減,縣君、鄉君及儀賓以百石遞減。自後為永制,可謂是不愁吃,不愁喝,但洪武爺忘算了一樣東西,那就是他們的繁衍速度,從洪武至永樂末年,這些皇室宗親繁衍的子孫已經大得嚇死人,按照標準,朝廷根本負擔不起,所以遇到天災年月,朝廷都不夠用,誰還能顧得上這些龍子龍孫呢,就算年月好的時候,也有貢米拖欠的時候,更別說朝廷那些言官、御史沒事盯著這些龍子龍孫,偶爾上幾道奏摺,罵幾聲,他們的日子就更慘,皇帝一時憤怒少不了打壓,除去藩王之位,犯了罪也會被直接貶為庶民除藩,而子孫明明可以繼承王位的也會拖上一年兩年,而戶部則以手續不全,對不起俸祿不能領,所以洪武爺留下的龍子龍孫日子過得並不太順。

由於宗室受封人數不斷增加,祿米成為明政府的沉重負擔。藩王為了生存,也競相非法佔田,少者幾千頃,多者數萬頃,減少了朝廷的賦稅收入,激化了社會矛盾,當然這也只是少數膽大的藩王,更多的藩王已淪為貧困戶,他們的要求也十分的簡單,弛松藩禁、請田聯自給、試官自效的呼聲越來越高,但王爺無論是什麼,對皇帝是一個潛在的威脅,尤其是成祖就是以藩王登基為帝的,所以後來繼任者,不管是願意不願意,對於藩王多少都監視為主,如此一來,放也不能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

仙俠小說相關閱讀More+

秦時明月之君子六藝

魚龍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