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700章:片板不許下海,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不免臉上一綠,哼了聲道:“本官不才,還請楊大人指點?”
楊崢笑著道:“不敢,不敢!”
楊善哼了聲,心道:“不敢,話兒都說了你還有什麼是不敢的?”
“楊大人剛才所說,的確是我洪武爺下的禁令,從洪武三年罷太倉黃渡市舶司”,到洪武三十年,“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與外國互市”。一字不差!“說到這兒,楊崢緩緩抬起頭看了看眾人,一字一字的道:“可楊大人只看洪武爺爺的字面上的含義,卻沒有理解其中的精髓?所以下官才說楊大人的眼光差了點?“
楊善哼了聲道:“此話怎講?”
眾人也是一臉的疑惑,人人目光盯著楊崢。
楊崢道:“禁令裡從洪武十四年,洪武爺“以倭寇仍不稍斂足跡”,下令嚴禁瀕海民私通海外諸國;洪武十七年二月,命湯和巡視浙江、福建沿海諸城,“禁民入海捕魚,以防倭故也”’二十三年,‘詔戶部嚴交通外番之禁。上以中國金銀、銅錢、火藥、兵器等物不許出番。
二十七年,‘敢有私下諸番互市悉治重法。”洪武三十年,“申禁人民不得擅出海與外國互市……諸位就沒發現在一點點的變化麼?”
眾人一愣,平日裡看這些禁令,也只是看看,誰也沒多想,這會兒經過楊崢這麼一提醒,細細回味一番,很快就發現,洪武爺的禁海令的確有些變化,那就是一點一點的在打破初年的禁令,只是不太明顯,平日裡誰也沒留意,這會兒被楊崢這麼一提,人人立即體會到了這份變化。
楊善面色有些難看,他不得不承認,楊崢剛才的話兒,雖有些武斷,但在這件事上,自己的眼光的確不如他,臉上神色雖不好看,但反駁不得,哼了聲道:“就算是洪武爺打破自己定下的規矩,但也給開海禁的號令不是?“
楊崢一笑,道:“雖沒說,但也沒將其定為規矩不是,只不過是捎帶影響到海洋貿易,說到底還是暫時性地只進不出,外國來華貿易沒有受到多大影響,據我所知,洪武爺在位之時,朝貢貿易已經開始,但有來無往。洪武爺派大將徐達北伐,並鎮守北京,其糧草和物資大多依靠海運,可見海上航運也未受禁海令的影響。
其實,洪武爺曾經就有過想派人出海組織海外貿易的事項,那時候在南京的中山種了五千多棵棕樹、桐樹和漆樹,桐數和漆樹是為了造船,棕樹是為了做纜繩,這些可並不是表明,洪武爺的禁海的策略,不過是權宜之計而已,並非定下了規矩,若不然洪武爺,大可如“太監不可干政“一樣,立下一塊牌子告知天下人,何必在洪武七年、洪武十四年、洪武二十七年、洪武三十年頻繁下達號令呢?”
眾人雖不同意,可這番話兒倒也有幾分道理,所以倒也幾個官兒點頭表示同意。
楊崢繼續道:“微臣起初百思不得其解,直到昨晚才想明白了這其中的奧妙?”
朱瞻基越聽越喜,這時立即問道:“什麼奧妙?”
楊崢嘆了聲,道:“這事兒都是怪我們理解洪武的聖旨不夠下功夫啊,才讓世人誤會了洪武爺的本意?”
“行了,少賣關子了,什麼奧妙你直接說吧?“楊士奇有些哭笑不得。
楊崢道:“以微臣看,海禁根本就不是洪武爺留下的規矩,只不過是嚇唬東洋人、方國珍、張士誠之流才發了狠話兒,所以後來才又在不同的年月下了不同的聖旨,目的很明顯,就是告訴世人,朕的規矩不是一成不變的。可惜啊,洪武爺的深意,滿朝文武百官無人能領悟,直到後來我朝成祖爺才明白了這其中的用意,開海禁,六下西洋……?”
“靜!“
“絕對的靜!“
無人說話,大家你看看我,我看看你,這一番話兒,可謂是驚天地泣鬼神,頗有石破天驚逗秋雨的功效,驚得一時無人說話。
“這個楊小弟果然厲害,敢質疑當朝tai祖……?“楊士奇摸了一把冷汗。
“不愧是楊大人,一出手就是不凡啊?“鄭和、王景弘一臉的敬佩。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