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684章:兩袖清風苦亦歡,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這樣的問題,金英自是不敢多說,看了一眼朱瞻基,一言不發。
孫皇后罵了一通,剛才的怒氣也順暢了許多,眼看皇帝氣得臉色蒼白,也不敢多說什麼話兒:“怎麼辦,這生日不過了?“
朱瞻基道:“當然過了?“
“可戶部不是沒銀子麼?”孫皇后好奇的問。
“看來只能動用朕的私房錢了?“朱瞻基輕輕嘆了聲,他這個大明皇帝過個生日,竟還要動用私房錢,傳出去還指不定被人笑話死。
這個時候還沒有內庫一說,但性質差不多,大明初期,田賦的並不徵收金銀,而是徵收糧食,只有礦稅等是金銀形式上繳,放入內承運庫,偶爾有田賦摺合成金銀的,送往南京作為武將的俸祿。(明初的官俸也是發米為主,輔以少量錢財。公共事務也是免費徵用民間勞動力,只需要提供必要飲食就夠了)。在這段時期,內庫就是國庫。但永樂後期,皇帝發現手中沒銀子,多少有些底氣不應,平日裡辦什麼事兒,想要打賞什麼人,或者給那個寵幸的妃子買點首飾什麼的,都只能問戶部要錢,可大明的戶部,似乎就沒有充盈的時候,平日裡好說,一說到錢,不是這裡天災,那裡**,要麼就是將士要撫卹,城池要修補,說到底就是沒錢,弄了半天,皇帝能要的銀子少之又少,有時候還根本就要不到,偏偏這些戶部大臣個個都是死腦筋,無論自己如何擺皇帝的架子,橫豎就是一條要錢沒有,要命一條,久而久之,不但銀子要不到,還弄得群臣不愉快,一來二去,皇帝就開始思索著該自己掌握自己錢袋了。
也不知是從什麼時候起,皇帝將一部分漕糧折為金銀,每年一百萬兩銀為額度,就是所謂的“金花銀”。這些錢全部放入內承運庫,不再送往南京。除了十來萬兩銀作為武將俸祿外,其他全部歸御用。
這樣一來,內承運庫充當了國庫和皇帝小金庫的雙重作用。一部分為京中武將提供了工資,一部分變成了純粹皇帝的私人財產,更讓皇帝高興的時候,這是自己的私人財產,即便是戶部對裡面的資金沒有任何權力支配了,完全有皇帝自由調配了。
這事兒起初被言官、御史抓著不放,但永樂是一代雄主,其手段與自己父親如出一轍,言官、御史吵鬧了一陣,也就不了了之了。
這種好處的事情,但凡開了頭,就沒有收回去的道理,所以無論是自己的父親,還是自己大多都有自己的私房錢,只不過是皇帝身為一國之君,也不敢要的太多,除了進貢的各地官員,少數民族首領,附屬國,直接進貢皇帝的。國庫撥款每年國庫都有一定額度的錢撥給皇帝內庫使用,充軍抄家所得一般是充入國庫的,但皇帝會留一些的等等,至於稅收什麼的,皇帝尚未染指,這樣一來,皇帝的銀子是有了些,但並不多,若說永樂年,鄭和下西洋萬國來朝,皇帝的內庫還算充盈,可朱瞻基登基,下西洋的舉動已經徹底停止了,昔日的萬國來朝的局面,也不復存在,雖說有些國家仍來朝貢,可所給的禮品也著實拿不出手,皇帝要與不要沒多大分別,所以靠的還是充軍抄家所得的銀子,但朱瞻基不是自己洪武皇祖,也不是自己的皇爺爺,動不動人頭落地,抄家滅族,他登基五年,除了抄了漢王的家外,再就是都察院劉觀的家了,得到的銀子並不多,不過是兩萬兩而已,這麼點銀子,這些年沒事給個賞賜,給孫皇后太子買些金銀首飾,這點銀子根本不夠用,說是私房錢,他有的並不多。
“皇上有多少錢?”孫皇后一聽這話兒,緊皺的眉頭忽的舒展了下來,狹長的眸子裡,閃過一絲亮色。
“這個朕也不知!”說完看了看一旁的金英道:“金愛卿你說說吧?”
金英頓時面露痛苦之色,自從皇帝有了自己內庫,由於皇帝不善於經營,便將掌管內庫的徵收、保管都交給太監來進行,太監收稅和保管國庫的鑰匙,但這事兒有好處,也有壞處,好處是這充分證明了皇帝對太監的信任,但另一方面,太監為了討好皇帝,有時候太監們繞過了文官系統,對明代財政賦稅系統進行破壞,害莫大焉。
比如,“內府收糧,增耗嘗以數倍為率,其患如此。”可謂是得不償失,但這管銀子的權力,是皇帝交給他們的,自是往多里爭取,這是無可厚非的,但內庫就那麼幾樣,銀子並不多不說,這些年皇帝也沒抄傢什麼的,內庫的銀子根本就沒多少。
所以一聽皇帝說這話兒,金英額頭就開始冒汗了,內庫還有多少銀子,他心知肚明,他從陳蕪手中接過的時候,內閣不足兩萬兩,等陳蕪走的時候,皇帝鑑於他的多年的不離不去,大肆封賞,庫中的銀子所剩無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