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691章:何處是唐宮漢闕,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明宣宗即位後同樣延續了與民休息的政策。他曾說:”其盛也本於休養生息,其衰也必有土木兵戈。漢武承文、景之餘,煬帝繼隋文之後,開元之盛,遂有安史之亂,豈非恃富庶不知儆戒乎?漢武末年乃悔輪臺,煬帝遂以亡國,玄宗卒至播遷,皆足為世大戒。”除與民休養生息外,對待臣下,仁宣二帝則廣開言路,善於納諫。明仁宗曾對謇義、楊士奇等臣子說:”前世人主,或自尊大,惡聞直言,臣下相與阿附,以至於敗。朕與卿等當用為戒。”明宣宗即位後則進一步繼承和發揚這一廣開言路、納諫的風尚。他對大臣說:”漢、唐諸君,文帝、太宗能納諫,文帝幾致刑措,太宗致貞觀之治,亦皆受善之效。”
明宣宗對這幾位重臣十分信任,對於他們提出的建議總是虛心接納,君臣之間的關係很是融洽。”當是時,帝勵精圖治,(楊)士奇等同心輔佐,海內號為治平。帝乃仿古君臣豫遊事,每歲首,賜百官旬休。車駕亦時幸西苑萬歲山,諸學士皆從。賦詩賡和,從容問民間疾苦。”朱瞻基雖登基不足五年,但大明已是天下陳平,百姓安居樂業,算是大明最好的年代,而這一點在天子腳下最為明顯,此時街道人頭湧動,各種叫賣聲絡繹不絕,仔細去聽,也不知那個酸雅的文士搖著紙扇,扯著嗓音在吟唱一曲《水調歌頭》:
平生太湖上,短棹幾經過,於今重到何事?愁比水雲多。擬把匣中長劍,換取扁舟一葉,歸去老漁蓑。銀艾非吾事,丘壑已蹉跎。膾新鱸,斟美酒,起悲歌:太平生長,豈謂今日識干戈!欲瀉三江雪浪,淨洗胡塵千里,無為挽天河。回首望霄漢,雙淚墜清波——?“詞兒算不上多好,但吟唱之間,頗有幾分江湖的霸氣,讓人頗有耳目一新的感覺,因此曲子一出,少不了有人吆喝,這個帶著醉意的喊道:”喂,唱曲的,再唱一遍?“
那個則喊道:“唱什麼唱,就知道喝點貓尿,不做生意了?明日吃什麼?”
“這個掃興的娘麼?”原先那男子罵了聲,倒也沒在就需要求,跟著傳來一陣粗狂的吆喝聲,迅速在喧鬧的人群裡傳遞了出去。
楊崢的轎子從街道上走過,各種喧鬧的聲,如潮水般湧了進來,他非但沒有感到煩躁,反而覺得這喧鬧的聲音與那混雜不清的詩詞相互融合,竟形成了一道獨特的交響曲,令人感覺無比的放鬆,甚至有些自豪,這是一個盛世的歌聲,再沒有比這個更動聽的歌聲了。
一路聽著歌聲,腦海裡卻運轉開了,很顯然,皇帝是有意下西洋,還是連綿不絕的那種,但從前世的記載所看,朱瞻基的這個願望並沒有實現,而且是永遠不會實現的那種。
這一點從朱棣下西洋就已經暴露了出來,永樂六年造寶船四十八艘,永樂十七年造寶船四十一艘,以補充船隊。“府軍衛卒趙旺等自西洋還……初旺等隨太監洪保入西洋,舟敗漂至卜國,隨其國俗為僧。後頗聞其地近雲南八百大甸,得間遂脫歸。始西洋發碇時,舟中三百人,至卜國僅百人,至是十八年,惟旺等三人還。”
“後之奉命海表者,莫不盛稱和以誇外番。然中國前後耗費亦不貲。其隨行軍士,或以舟敗漂沒異國,有十餘年始得還者,什不存一二雲。“這樣的記載,前世資料不少,從這一點看,也並不是所有的都是鬼話,之所以出現這種情況,說到底還是大明的國力所致,永樂初年,鄭和下西洋的花費,若超過了百分之五,朝廷就難以承擔了,單說這一點,文官還不至於迎來這麼多的罵聲,下西洋最大的弊端在於由於鄭和遠航,藩國使節大量湧入中國,中國出於外交禮儀又不能驅逐他們,只好被迫接受其商品並以支付大量“賞賜禮品”。這並不表明,鄭和下西洋是為擴大貿易,實際上永樂六次下西洋,所能進行的貿易的確是很少,沒有形成規模,而是為了遠播大明王朝的威望。炫耀大明皇帝的權勢與道德、攜歸新的貢物、喚醒舊有“番部”、展現中華文明的先進性,這才是鄭和遠航的真正目的。他們有時也將言行相結合,幫助效忠大明王朝的朝貢國驅逐篡權者,或者是消滅過分猖狂的海盜……”
“鄭和等人以承認當地政權的合法性,尊重上天的願望之辦法,來鼓勵朝貢國對明王朝的忠誠。為了維持諸多國家的“藩屬”地位,鄭和使用了兩種辦法:威懾和恩寵,即恩威並重。
威懾是以寶船船隊的勢力及其威嚴而實施的。恩寵是透過賞賜多種作為中華文明之象徵物的禮品而體現的:絲綢、布匹、瓷器和漆器,甚至還有曆書、繪畫和經書。這些禮品都是當地原住民所鍾愛的昂貴物品,如此一來,所得到了比輸出的就多了,國力強大、君主強勢的時候,這樣的壯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