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景之月提示您:看後求收藏(1676章:行弗亂其所為,逍遙江山,一景之月,630看書),接著再看更方便。
請關閉瀏覽器的閱讀/暢讀/小說模式並且關閉廣告遮蔽過濾功能,避免出現內容無法顯示或者段落錯亂。
禁令的商人和水手都被處死。在一百年間,舉世無雙的海軍,走向自我毀滅的道路,反而使倭寇在中國沿海一帶肆虐。中國在對外大擴張時代之後,緊接著的是絕對閉關自守的時期。十五世紀初,中國這個世界科技的領導者,很快地離開了世界歷史的舞臺。就在同時,正在萌芽的國際貿易和剛開始的工業革命,把西方世界推向了現代。
當公元一四九八年,達伽馬(和他那支由三艘破帆船組成的船隊,在前往印度的途中,繞過好望角,於東非登陸時,當地的居民向他們誇示精緻鑲邊的刺繡青絲帽。非洲人嘲笑葡萄牙人所拿出的小玩藝兒--小珠子、鈴鐺、珊瑚項鍊、洗臉盆--而且似乎不認為他們的小船有什麼了不起。村中的長老說,在很久以前,曾經有白色的「鬼」,穿著絲綢,駕著大船,到訪他們的海岸。然而,卻沒有人知道這些人是誰,也不曉得他們來自何方。寶船就這樣從世界的意識中被遺忘了。
鄭和與達伽馬到達非洲的時間相差了八十年。或許有人想知道:如果他們相遇,會發生什麼事呢?瞭解大明帝國海軍超凡的力量,達伽馬以他八十五英尺到一百英尺長的小船,敢不敢繼續穿越印度洋呢?見過葡萄牙的破船,中國艦隊指揮官會不會想在前進的途中踩扁那些擋路的蝸牛,以阻止歐洲人開啟一條東西貿易的通路呢?這個問題,旁人自不能給他回答,甚至是在這個時代,也無人給他回答,唯有他自己去慢慢體會,他如今想的,大明朝無論是官方的還是民間的,對鄭和下西洋反對的意見,最大,看似也是最有力的,便是下西洋是勞民傷財之舉,其耗費國力太大,卻沒有經濟上的回報,得不償失,難以持久支撐下去,必須停止才算是為國為民之舉,在這樣的國家大義上,便是皇帝再想下西洋,也得掂量掂量,後來的孝宗、世宗莫不是如此,而他想的,能不能抓住這個機會,讓大明的第七次西洋之行,不是結束,而是開始,當然了,這是一個大膽的想法,畢竟就眼前的情況來,除了有乃祖之風的朱瞻基想嘗試一下萬國來朝的感覺,有下西洋的心思外,再就是戶部有一部分支援的聲音,便沒有任何人支援的聲音,否則以鄭和的人品,地位,三朝老臣的威望,也不會花了半年的功夫,敲開整個北京城文武大官的大門,都得到下西洋的結果,而自己不過是一個三品的吏部侍郎,這官兒說大,上面還有更大的,說小下面還有更小的,看著不錯,但真要做事兒,未必能做得成,所以鄭和來找他,其實並不算明智之舉,但有一件事鄭和是做對了,那就是整個大明,唯獨他知道,鄭和的寶船還有第七次之行,這就是他的優勢,能不能化不利為有利,就看接下來怎麼做了。
所謂事在人為,眼前的局面雖不利,但只要有了突破口,就大有可為,只是這突破口什麼時來,他不是諸葛亮,沒那個算無遺策的本事,但從前世的記載上看,也該是這個時候了。
接下來的幾日他雖偶爾透過高航的口,關注那座神秘城池的動靜,但更多的還是將心思放在研究下西洋的事情上,務必在他所認為的突破口到來之前,找到一條切實可行的西洋道路來。
等他重新關注朝廷大事的時候,平靜的局面再一次打破,竟成了西洋之行的最佳突破口,這是他始料未及的事情。
這事兒還需從皇帝朱瞻基說起,朱瞻基自登基以來,就一直勤勤懇懇,算得上是勵精圖治,平日裡連自己的生辰也都是簡單的過一下,為了是給戶部減少些開支,如今的大明朝,經過自己五年的勵精圖治,加上洪武一朝,永樂一朝留下還算殷實的底子,尤其是永樂一朝,先是遷都北京,然後五次北進蒙古,南征安南,令鄭和下西洋宣揚國威致萬邦來朝,此舉顯現了明朝蓬勃前進的不已之勢。
^^^^^^^^^^^^^^^^^^^^^^^^^^^^^^^^^^^^^^^^^^^^^^^
第二更送上,請圍觀,請訂閱!
本章未完,點選下一頁繼續閱讀。